跳到主要內容

每日小記(18)


2021.10.11(一)
記錄一下目前自己學英文的方式。比較例行的,大概是每天滑一滑Google News、Uptime,和運動時看Youtube的教學或美劇、脫口秀之類的;然後,一兩天上一次NativeCamp的課程(半小時),其他有空時,就寫寫翻譯或聽聽Podcast。另外,也買了幾本旋元佑老師的書,無意間看到他談學英文的方式(尤其是心態),覺得很喜歡、很認同。雖然好像列了很多,但其實多半是用零碎的時間,而我其實也比較希望用輕鬆、自然的方式來學。總之,雖日不見長,但希望自己是持之以恆、漸收其功,用一步一腳印的方式,慢慢累積。

2021.10.12(二)
佛教的宗教融合,可以盛行於中國南北朝時期的「格義佛教」為例。格義,指的是佛教傳入中國後,以中國本有的思想作媒介,來認識佛教的一種方法。最典型的,便是以老莊的虛無,來接通佛教的般若。

實際上,格義雖指以中國思想來比附、解釋佛教,但另一方面,佛教同時也將自己的內涵契合中國文化,以期能在異地生存、開展,兩者是相互滲透而彼此影響,如以老莊、玄學詮解佛學的同時,佛學也隨著老莊、玄學,跟著調整適應,而在這交流交換的語言轉譯過程中,自然帶動佛教與本土思想、信仰的融合。因此,格義佛教除了是佛教的方法論、詮釋學,同時亦可視作佛教在地化、與他宗他教融合的一種代表。

2021.10.13(三)
中國佛教有「圓教」,又以隋唐天台、華嚴為代表。圓教顧名思義,便是以「圓融」為特色的宗教。「圓融」依《佛光大辭典》的解釋,可精要的理解為「各自獨立,卻又無所障礙,而能相互交融」[*]。故天台、華嚴二宗的義理內涵與邏輯理路,雖不盡相同,但在「萬物體性為一」、「各有所顯、互不防礙」、「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幾個概念上卻是一致的,這不但是兩家的宇宙觀,也是他們在貫通佛教內部各宗各派或有的分歧與矛盾時,所抱持的基本態度和方法。

[*]圓融一詞,在《佛光大辭典》中的解釋為:「圓滿融通,無所障礙。即各事各物皆能保持其原有立場,圓滿無缺,而又為完整一體,且能交互融攝,毫無矛盾、衝突。相互隔離,各自成一單元者稱「隔歷」;圓融即與隔歷互為一種絕對而又相對之對立關係。」

2021.10.14(四)
古印度思想的三個時期:

一、梨俱吠陀時期/自然神話時期(1500-1000B.C.):
《梨俱吠陀》為代表,內容是讚頌諸神,並以神話來解釋各種自然現象。

二、婆羅門神期(1000-500B.C.):
以《梨俱吠陀》為基礎,繼之有了四吠陀,婆羅門教即依四吠陀而成立。婆羅門三綱為「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也因此帶出了四姓階級的「種姓制度」。

*四姓階級:婆羅門(祭司)-剎帝利(貴族、王種)-吠舍(工農商)-首陀羅(奴隸)。

三、奧義書時期/自我哲學時期(500B.C.之後):
「婆羅門至上」的神話逐漸鬆動,人們對婆羅門的神聖地位,開始提出質疑,進入思想自由、百花齊放的哲學時期。最具代表的是《奧義書》的出現,《奧義書》雖仍重視吠陀傳統,但對婆羅門的祭祀、咒術,乃至種姓的劃分,卻是明顯反對的,並轉而提出「業感輪迴」與「真心梵我」的主張。佛陀即出生於此時期。

2021.10.15(五)
如同《奧義書》對吠陀傳統有繼承、有否定,佛陀對《奧義書》亦是如此。其承繼「業感輪迴」之說,但卻質疑「真心梵我」,而另提出「諸法無我」的觀點。兩者差異在於,《奧義書》認為梵是宇宙與自我的根源,而修行的目的,即是達成梵我的合一;佛陀卻認為世間現象乃眾緣展轉相依而成,沒有一「絕對之我」、「永恆之我」,而只有「無常之我」、「變易之我」。

可由以下整理,窺見各時期思想變化的過程:

奧義書「梵我說」與佛教「無我說」之對比,亦可參見下圖:(出處:初探佛教心理學之思想起源與現代意義:以「軸心突破」為線索

2021.10.16(六)
佛教的緣起,用最簡單的話說,是「因緣而起」、「因此故彼」,即世間一切現象,都是由此、彼的關係相待而成。闡述的細些,則有「四緣說」,是將緣再分成「因緣」、「所緣緣」、「增上緣」、「等無間緣」四種,而世間一切所顯或作用,都是由此四緣而來或具備此四緣。四緣,或可簡要理解成:

「因緣」:最直接的原因、最直覺的聯想;
「所緣緣」:自他(心所)交互的作用或環境;
「增上緣」:助力、助緣;
「等無間緣」:同起的、無間斷、近乎沒有改變的狀態,可指時間、空間、念頭、外力等等。

舉例可見:(出處:四緣說與四因說
“四緣說明事件發生的過程,如玻璃杯掉到地上打破了,就有此四個條件(緣)。首先是因為有人杯子沒拿好,而從手中滑出,這可說是因緣(尤其是「外因」,玻璃本身易破是「內因」);而之所以會破是碰撞到地板,而地板是硬的(相反的地板如鋪軟墊,杯子掉落亦不見得破),這是所緣緣。再者杯子會往下掉,重力是其中因素,強拉著杯子向下墜落,而可視為是增上緣。最後,杯子墜下途中,沒有任何阻礙物或屏障,也沒有人即時去接住它,以至於杯子直撞地板,這可說是等無間緣。”

2021.10.17(日)
近一、兩週所寫的,多半是為考試準備的內容。現在看這些試題,不像第一次準備時,腦袋多半是空白的,而大都有一個基本的方向輪廓。當然這個方向輪廓,沒辦法一下具體周全,也是必須再查找資料,但畢竟又經過了一年多的累積,發現準備的時間,相對縮短不少,心裡上也更為自信些。

這些內容,雖都有參考資料,但都是我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和語言,消化後重新作表達。我喜歡把東西「歸納」,收得小小、少少的,也因這個排列、重組、收納的過程,根據的是自己理解的脈絡與思考的路徑,所以也不太需要強記。不過,這或許是我的長處,也是我的欠缺,一百字可以收成十個字,十個字卻變不回一百字。但不論申論題或論文,其實都需要某種程度的開展,所以,老師們總說論述、論述,不能只有「論」而無「述」;只有「點」,而無「線」、而無「面」。大概的意思,就是要拉開一張氣勢的網,才能顯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吧。🤔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知道自己重要的是什麼

驚!44歲和60歲是人體兩大「斷崖式」老化關鍵期 如文章所說,今年44歲,確實是比較明顯有感覺老化的一年,頭髮白了許多,老花也增加不少……在比以往更常感覺到心有餘而力不足時,常讓我想到電影《阿甘正傳》中的這段話: 我不覺得人的心智成熟,是愈來愈寬容,什麼都可以接受;相反的,那應該是一個逐漸剔除的過程,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什麼、不重要的是什麼,然後做一個簡單的人。 這陣子,確實感覺到在客觀條件有限,即可用的體力及時間更需要珍惜與惦量著使用的情形下,人是應該得如上面所說的,學習逐漸剔除、學習知道自己重要的是什麼、不重要的是什麼。 由此想到時間管理的四個象限,也就是得多省著點心力、專注在第二象限:「不緊急但重要」的事。仔細想想,就是因為不緊急,所以這一象限的內容,往往一再被我們忽略、不斷向後拖延;但實際上,會將它們列為重要的,很可能就是因為這些才是我們內在潛在的人生目標與真正想做的事。 其實,所謂時間管理就是「取捨」吧,把取捨兩字拆開來看,應該說人生的前階段,重點在「取」 ,是從「必要東西的累積與獲得」中,去建構起人生,也或許在這個階段,我們無可避免會被許許多多第一、三象限中的事情給拖著跑;然到了人生的後半段,卻是應該在「捨」,是從「不必要東西的拒絕與刪除」中,也就是第一、三象限的退場,把自己心裡認為重要的,卻一直無法好好實現的第二象限給浮現出來。 總之,就是從「取得」走到「捨得」、從「加法」走到「減法」、從「緊急的」走到「重要的」。

低潮的時候

人在低潮的時候, 找一個不思前後、只說沒營養話、陪著你罵人的人,或許比找一個有修養智慧、開口就是心靈雞湯的人有用; 找一個悲觀消極、看得見你頭上烏雲、聽得懂你的黑是什麼黑的人,或許比找一個樂觀積極、眼見都是條條大路通羅馬、不懂你為何看不到光的人有用。 情緒的紓解,或許也是負負才能得正。

《中觀》與《中庸》一樣嗎?

《中觀》用字面的意思直譯,是「中」-「觀」,闡述的是佛教怎麼以「中」的智慧,來「觀(看)」這個世界。簡單來說,祂是一種觀察的方法,所剖析和辯證的是佛教的世界觀。如書中開宗明義道:「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由此句可知,佛教的「中」,是與「因緣生法」、「空」、「假名」這些意涵等義、緊密扣連的。而儒家《中庸》的「中」,則是不偏不易、允執厥中、無過與不及的一種處事原則與修養境界。相比之,佛教的《中觀》偏向萬物存在論的探討,而儒家的《中庸》則是心性工夫論的實踐。 當然,若就信仰層面、實踐層面來說,不論《中觀》或《中庸》,都是一種處世原則的依循、生命意義的提升、人生信念的引導,兩者在這些方面,能相互援引、會通的地方自是不少。然,雖有「相通」,卻難說全然「相同」,因儒佛二家的切入點、實踐方式、關心的、專長的、延伸的、追求的,都各有不同,也各有見地。最簡單的比擬,是如中、西醫之間,兩者雖都是在對治疾病、提升人的身體健康,但實際上中西醫的理論基礎、診斷方法和治療方式,都迥然不同,一概而論之,也等於是抹平了各自的專長與特色。 總之,《中觀》與《中庸》一樣嗎?應該說,不論回答相同或相異,都有失偏頗,是能令其「異中求同」,但也接納兩者「同中存異」,或許是較為理想的。 相關文章: 儒釋道之相較

讀書與寫作

讀書與寫作,不該用「相得益彰」、「相輔相成」這類的詞來形容,雖不致不對,但總還是過於刻意與用力了些。 應說(也或者是浪漫地說、理想地說),讀書與寫作,是一種出入間自然平衡的關係。書讀多了,想法就多了;想法多了,自然便想抒發宣洩,而不吐不快。此情無關乎是以閱讀來提升寫作,或以寫作來維持閱讀等等,而只是極其自然的、單純的、一出一入的平衡、有來有往的互動。 那麼,說「相映成趣」或許會比「相得益彰」、「相輔相成」好些;總之,不那麼作務實與利益之想,而只是單純體會兩者間的興味與怡然……

小愛的修行

都說修行要走入大愛,然而或許真正的修行在小愛。 大愛是清明,但許多時候,只是特意去避開人生的險,而選擇一條相對簡單、沒有煩惱與過多情愛牽纏的路; 小愛看似染塵,但其實是直迎各種人生可能的挑戰和試煉,真正在人心萬般難以捉摸與調御的愛憎取捨裡,一步步淬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