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1(一)
記錄一下目前自己學英文的方式。比較例行的,大概是每天滑一滑Google News、Uptime,和運動時看Youtube的教學或美劇、脫口秀之類的;然後,一兩天上一次NativeCamp的課程(半小時),其他有空時,就寫寫翻譯或聽聽Podcast。另外,也買了幾本旋元佑老師的書,無意間看到他談學英文的方式(尤其是心態),覺得很喜歡、很認同。雖然好像列了很多,但其實多半是用零碎的時間,而我其實也比較希望用輕鬆、自然的方式來學。總之,雖日不見長,但希望自己是持之以恆、漸收其功,用一步一腳印的方式,慢慢累積。
2021.10.12(二)
佛教的宗教融合,可以盛行於中國南北朝時期的「格義佛教」為例。格義,指的是佛教傳入中國後,以中國本有的思想作媒介,來認識佛教的一種方法。最典型的,便是以老莊的虛無,來接通佛教的般若。
實際上,格義雖指以中國思想來比附、解釋佛教,但另一方面,佛教同時也將自己的內涵契合中國文化,以期能在異地生存、開展,兩者是相互滲透而彼此影響,如以老莊、玄學詮解佛學的同時,佛學也隨著老莊、玄學,跟著調整適應,而在這交流交換的語言轉譯過程中,自然帶動佛教與本土思想、信仰的融合。因此,格義佛教除了是佛教的方法論、詮釋學,同時亦可視作佛教在地化、與他宗他教融合的一種代表。
2021.10.13(三)
中國佛教有「圓教」,又以隋唐天台、華嚴為代表。圓教顧名思義,便是以「圓融」為特色的宗教。「圓融」依《佛光大辭典》的解釋,可精要的理解為「各自獨立,卻又無所障礙,而能相互交融」[*]。故天台、華嚴二宗的義理內涵與邏輯理路,雖不盡相同,但在「萬物體性為一」、「各有所顯、互不防礙」、「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幾個概念上卻是一致的,這不但是兩家的宇宙觀,也是他們在貫通佛教內部各宗各派或有的分歧與矛盾時,所抱持的基本態度和方法。
[*]圓融一詞,在《佛光大辭典》中的解釋為:「圓滿融通,無所障礙。即各事各物皆能保持其原有立場,圓滿無缺,而又為完整一體,且能交互融攝,毫無矛盾、衝突。相互隔離,各自成一單元者稱「隔歷」;圓融即與隔歷互為一種絕對而又相對之對立關係。」
2021.10.14(四)
古印度思想的三個時期:
一、梨俱吠陀時期/自然神話時期(1500-1000B.C.):
《梨俱吠陀》為代表,內容是讚頌諸神,並以神話來解釋各種自然現象。
二、婆羅門神期(1000-500B.C.):
以《梨俱吠陀》為基礎,繼之有了四吠陀,婆羅門教即依四吠陀而成立。婆羅門三綱為「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也因此帶出了四姓階級的「種姓制度」。
*四姓階級:婆羅門(祭司)-剎帝利(貴族、王種)-吠舍(工農商)-首陀羅(奴隸)。
三、奧義書時期/自我哲學時期(500B.C.之後):
「婆羅門至上」的神話逐漸鬆動,人們對婆羅門的神聖地位,開始提出質疑,進入思想自由、百花齊放的哲學時期。最具代表的是《奧義書》的出現,《奧義書》雖仍重視吠陀傳統,但對婆羅門的祭祀、咒術,乃至種姓的劃分,卻是明顯反對的,並轉而提出「業感輪迴」與「真心梵我」的主張。佛陀即出生於此時期。
2021.10.15(五)
如同《奧義書》對吠陀傳統有繼承、有否定,佛陀對《奧義書》亦是如此。其承繼「業感輪迴」之說,但卻質疑「真心梵我」,而另提出「諸法無我」的觀點。兩者差異在於,《奧義書》認為梵是宇宙與自我的根源,而修行的目的,即是達成梵我的合一;佛陀卻認為世間現象乃眾緣展轉相依而成,沒有一「絕對之我」、「永恆之我」,而只有「無常之我」、「變易之我」。
可由以下整理,窺見各時期思想變化的過程:
奧義書「梵我說」與佛教「無我說」之對比,亦可參見下圖:(出處:初探佛教心理學之思想起源與現代意義:以「軸心突破」為線索)

2021.10.16(六)
佛教的緣起,用最簡單的話說,是「因緣而起」、「因此故彼」,即世間一切現象,都是由此、彼的關係相待而成。闡述的細些,則有「四緣說」,是將緣再分成「因緣」、「所緣緣」、「增上緣」、「等無間緣」四種,而世間一切所顯或作用,都是由此四緣而來或具備此四緣。四緣,或可簡要理解成:
「因緣」:最直接的原因、最直覺的聯想;
近一、兩週所寫的,多半是為考試準備的內容。現在看這些試題,不像第一次準備時,腦袋多半是空白的,而大都有一個基本的方向輪廓。當然這個方向輪廓,沒辦法一下具體周全,也是必須再查找資料,但畢竟又經過了一年多的累積,發現準備的時間,相對縮短不少,心裡上也更為自信些。
這些內容,雖都有參考資料,但都是我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和語言,消化後重新作表達。我喜歡把東西「歸納」,收得小小、少少的,也因這個排列、重組、收納的過程,根據的是自己理解的脈絡與思考的路徑,所以也不太需要強記。不過,這或許是我的長處,也是我的欠缺,一百字可以收成十個字,十個字卻變不回一百字。但不論申論題或論文,其實都需要某種程度的開展,所以,老師們總說論述、論述,不能只有「論」而無「述」;只有「點」,而無「線」、而無「面」。大概的意思,就是要拉開一張氣勢的網,才能顯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