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21的文章

每日小記(11)

2021.8.23(一) 不管現實是怎樣的再殘酷、再難以周全、再未盡理想,我們都不應該放棄從「實然」到「應然」的努力。我們現在看到的種種人類文明,都不是一開始就現成好好的,等著讓我們使用(乃至享用),而是透過一代一代人不斷的自覺與反省,給推進和催生出來的。 2021.8.24(二) 愛有等差,我們就先從有等差的愛做起,而不是連這份等差的愛都否定了。人的道德、情操、文明,都沒有辦法一下推到滿,必須得一步一步學習、一步一步前進。人類的愛也是如此,先從跨越了人的種族、膚色、階級,而後跨越了物種,意識到也該愛護其他的生命;這其他的生命,又從保育動物、野生動物開始,慢慢再擴及馴化動物、食用動物(素食運動)…… 現在的愛心不一樣,沒關係,也不是問題,那就先從不一樣的愛做起。因為我們也是這樣一步步從不一樣的愛,逐漸把關懷擴大的。 154隻走私貓安樂死掀論戰 他問:如果是蛇,大家愛心會不一樣嗎? 2021.8.25(三) 論文書寫不易,但如果把它先想成是在閒聊,似乎會比較容易些。好像是要對一個「不了解」的朋友, 說明 這東西 是什麼 ,又好像是要對一個「不相信」的朋友, 說服 它 就是什麼 。前者是輕輕的說、平實的說;後者是用力的說、有證據的說。對我目前而言,論文的寫作,大概就是從這樣「說清楚是什麼」與「講明白就是什麼」給組合起來的。 2021.8.26(四) 只是要「做完」,幾句台詞一念過,不是道地的觀眾,可能也聽不出來;但要「做好」,卻是要在每一字每一句上重新練、重新學,細緻而講究地掌握到那個「氣口」。「做完」可以很快;「做好」卻需要耐得住等待、耐得住堅持,也只有自己才知道在每個細節上,投注進去的是多少心力。 「水仔」閩南語氣口獲讚!吳慷仁下苦心一字一句重新學 2021.8.27(五) 之前跟一個同學聊到,各自寫論文的方式。我說我是每天早上寫,寫多少算多少,總之到中午就停;而他不同,他是把自己「狠狠」關起來幾天,一鼓作氣地來寫。他的原因是這樣效率比較好,思緒不會有太多的中斷暫停。 這一二週因為趕稿(無法中午就停),我便很能體會他講的效率是什麼,如同之前看過一篇談「序列寫作」與「平行寫作」的比較,當中最大的差異,其實就是「心智能量」的使用。集中寫的好處,是心智能量不會因太多開開關關的轉換,產生耗損,好像每一「滴」的能量,都沒有浪費掉、都有接到一樣😅。在這種狀態下,要產生靈感與聯

每日小記(10)

2021.8.16(一) 父母對自己身體有自己的想法,而子女有子女的擔憂,所以,在父母健康的照顧上,如何溝通、如何兩全,也是一門不容易的學問。今天總算幫媽媽安排到了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保護力雖不比新冠肺炎疫苗,但比起她原本什麼都不打、彷彿「赤裸裸」般,至少還是多了一層(小小的)保護罩,讓人放心不少。之前缺貨了好久,今天沒打兩通電話,就預約成功了,真開心! 2021.8.17(二) 因是去大醫院接種,院內人實在不少,但我跟弟弟聯合把媽媽「管」得很好,不准她亂摸亂碰,等待的時間,也盡可能把她拉到人少的地方。都說「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但其實倒過來,父母也一樣是孩子的心頭肉。媽媽嘴上說,哎呦哎呦,不要那麼緊張……但我看她其實很享受在我們的「監督」裡。🤣 2021.8.18(三) 昨天與弟弟聊到 這則新聞 。其實沒把大學考好,一直是我心底的一個遺憾,加上選的不是自己興趣的科系,整整四年真的沒什麼讀書的記憶,還缺課缺到學校寄通知單來家裡。若能再來一次,我當然是很希望這四年能讀自己興趣的書、興趣的領域,至於學校的選擇,倒不是那麼要緊。不過,人生的路也不是白走的,平心而論,便是因為課業的索然無趣,所以讓我能「心無旁騖」地投注在社團生活中,也在社團生活的種種因緣中,開啟了往後人生對信仰的探索。其實有時想想,再來一次的怎樣怎樣,畢竟都是「現在的自己」說的,但現在的我的種種想法,其實是因於那個十八九歲的我,所做下的種種選擇所造就的。所以,當真的再來一次時,也許只是回到了那個空白的起點,然後又把這段同樣的路,給再走了一遍。 2021.8.19(四) 前說學校的選擇不是那麼要緊,是因為這好像只是在哪讀的問題。但後來想想,或也不盡然,這也不全是地點選擇的問題,還有「誰帶著你讀」的問題。尤其人文學科,因為沒有標準答案,所以一個好的老師能帶來的格局的大小、視野的遠近、詮釋的深淺,也會影響學生思考的方式、素養的形成。若以這方面來講,在好的學校遇上好的師資,機會應是會多些。 2021.8.20(五) 之前上論文寫作時,老師說研究所的「讀」是為了「寫」,且這個「讀」不是一頁一頁地讀,而是跳著地讀、翻著地讀。最近在趕稿子,尤其能體會何謂跳著地讀、翻著地讀,那比較像是「打獵式的讀書」,是為了要在裡面找到資料和靈感,這樣的讀書是效率的,找到獵物時,無可否認也是快樂的(見獵心喜)。但最近其實也格外想起

每日小記(9)

2021.8.9(一) 下一場研討會,牽涉到社會制度的問題,我是從佛教「制戒」的角度來談。這也讓我想到上一場研討會最末的一個提問,他的問題大意是:現在社會在談同性婚姻,但佛陀時代並沒有開放同性結婚,所以同性交往在佛陀時代,一定是「邪淫」的,問我對這個爭議的想法如何?當天我的回答是,佛教應是要降低分別,而不是突顯分別,男女也是一合相……總之我覺得那時回答的很糟糕,沒有表達好。反而是這幾天讓我覺得,這個問題若拉到戒律上來談,應該是會比較周全的。 2021.8.10(二) 佛陀時代距今二千五百年,現今很多修行或生活方式,都是過去沒有的,不能說這些在過去沒有的,就因佛所未制,便視為有違、視為犯戒;同理,也不能說當時沒有規範、禁止的行為,在現在便是一切可行的。如佛陀時代沒有毒品,毒品也不在佛教的戒律之中,但這不代表用毒就是被允許的。意即過去的有或沒有,是可作為一種歷史的、經驗的還原與呈現,但卻不能硬性的、僵化的套用在不同的時空環境。在同性婚姻的討論上,首先得先放下的預設應該也是如此。 2021.8.11(三) 不但不能以過去的有無作為判準,甚至昨是今非、今是昨非,都是有可能的;因此,戒律會隨著時空環境不同,而有變動增刪,也是可以理解的。佛陀入滅前,亦以「小小戒可捨」教示阿難,以調和戒律可能僵化與過度剛性的傾向。所以,佛教才有「開緣」、「隨方毘尼」的施設[*],可以視時地人的因應,在戒律上作鬆緊強弱的調整。先有這些理解與開放,對戒律議題,也才有討論的空間。而這個討論的空間與調整的依據,便是回到戒律的根本精神、根本用意上作裁量與取捨。 ----- [*]開緣:開,有允許通融之意,意即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戒律會因此有所開許;隨方毘尼:即入境隨俗,戒律得依地方風土民情所需,而斟酌取捨。如《五分律》說:「雖是我所制,而於餘方不以為清淨者,皆不應用;雖非我所制,而於餘方必應行者,皆不得不行。」 2021.8.12(四) 基於前述,其實也就是承認時空環境的差異,而重回到戒律原初的立意上,作可能變動的討論。例如,毒品雖未在佛陀時代出現,但我們仍可從酒戒是為了避免心智迷亂的用意中,推知酒戒在現代的持守,是必然包括了遠離毒品,乃至一切會擾亂心性、致使沉迷的事物。而這樣的討論,也等於是在作一個情境試想,即佛陀若生在這個時代,他會怎麼回應這些過去沒有的議題? 2021.8.13(五) 因戒律的可變動、

每日小記(8)

2021.8.2(一) 上週上課時,我講到強調自我管理、道德管理的社會,對於公平正義方面的問題,通常會傾向退讓求全的方式來處理,有時反而會姑息罪惡、助長不義。於是,有同學提出討論,以佛法的觀點來看,不公不義是不是也是一種因果? 若以我個人的想法來說,或許是,世間萬物總是有因有果的;但並不表示它是因果,所以我們便只能兩手一攤、不去作為,因為我們的回應,或積極或冷漠,也是在種下下一個因、下一個果。比方,一個生來困苦的人,我們固然可以試想,這或許是因為他前輩子沒有積聚資糧,所以這輩子結了這個果;但我們如果因此對他置之不理,也等於種下了一個無情的種子,這個無情的種子,將來一樣會繼續帶來一連串無情的果,如此,我們便永遠走不出因果惡性循環的困局裡。因此,我想,接納因果是需要的,我也認同很多世間的無奈,必須靠內心的轉化;但接納因果,不代表就不能積極處理它、修復它,兩者應是不相違背。 2021.8.3(二) 「自我管理」和「制度管理」哪個好?就形而上的層次來說,自然是自我管理好,那表示每個人內在都有一定的品質,而當人人都能「自律」時,也就不需要「他律」,是「其身正」,自然「不令而行」。但若就形而下的層次、就我們所處的真實世界來說,兩者卻是一樣的好、一樣的重要。好比我們的社會不能單靠「公民與道德」、「生活與倫理」,而沒有任何的法律機制;或不把範圍講得那麼大,就說每個團體、每個家庭,一樣也需要制度,集體生活的成員間,總是需要一些約定的界限和空間。所以,制度雖不「究竟」,但卻是一個必需的「秩序工具」,尤其在群體生活的現代社會裡。 2021.8.4(三) 我的碩論題目是以台灣兩位法師為對比,當中的處理,我是盡可能不偏向任何一方,而只把他們當作一種象徵、一種模型來討論,是放在「事」上,尤其是「殊途同歸」的方向來說的。因此,我確實不想在對比間,去取捨或高推何者;而這在雙方內部的文宣中,也會說的比我還透徹、還周全。我比較想做的,其實是藉「此」觀「彼」,也藉「彼」思「此」,大概就是以我們原先對其一的認識與偏好為基礎,來「橋接」到對另一者的理解─ ─原來他想的,跟我想的沒有不同;或原來我想到的,他也想到了。兩者之間,我希望處理的,其實是「打通」。 2021.8.5(四) 大乘是否是佛說[*],或有爭議,但我想大乘是否是佛法,應是可擴大認定的。初步的想法是: 一、非「佛說」不代表就不是「佛法」 :佛陀

每日小記(7)

2021.7.26(一) 這次打疫苗(AZ),我給自己排了三天放假,是真的放假,工作、讀書、論文通通可以不用的那種放假。 前晚略微頭痛,但十分輕微。早上沒有168,吃完早餐就去疫苗站報到,打之前問了一下醫生關於之前健檢血小板稍低的問題,總之,醫生說沒問題就上了。打時沒感覺,打完等待的30分鐘也沒感覺,回來還很享受地吃了一個素漢堡邊追劇。下午一時興起,跑到家裡附近的書店,挑了一本推理小說,想說這三天放假好好來看個過癮,真不舒服時,也可以轉移一下注意力。於是一整天,好像在等什麼似的,等著等、等著等,等到了睡前,什麼也沒發生…… 2021.7.27(二) 早上醒來時,納悶怎麼還是沒感覺,準備要起床時,順手拿著昨晚準備在旁的耳溫槍一量,才發現我發燒了,37.9,奇怪怎麼沒覺得不舒服。後來一整天大概就是燒燒退退,但都不到38度,唯一明顯的副作用是嗜睡,而且每一覺都睡得好沉,起來的瞬間,竟然還覺得挺舒服的!其他的感覺,倒微乎其微。今晚便跟弟妹說,這比起我們平常的頭痛,應該只算輕量的作戰演習,可以安心地打了! 2021.7.28(三) 疫苗假進入尾聲,昨天的微燒雖不至於不舒服,但也持續了24小時,到昨晚半夜還被熱醒,又起來喝了點舒跑。直到今早一睜開眼,我就知道自己「順利過關」啦,落差很明顯,一量體溫也回復正常了,算是很幸運地度過這48小時。今天打掃家裡,兼處理一些工作上的事,當然也不忘把握假期的最後一天,再多看點前天買的小說(原以為這三天會看完,結果都在睡覺🤭),最後當然是好好收收心,得準備接下來一個月的趕稿了。 2021.7.29(四) 就我的想法來說,對比研究上,應該是沒有兩件事物不能相提而論、不能對照討論,只是或許必須更加留意的是其中兩點。第一,比較的邏輯是否正確;其次,這樣的比較有沒有意義、值不值得討論。比方「筷子」跟「車子」能不能比?好像不能比,但如果把這兩者放在「食衣住行─ ─『食』與『行』用具」的脈絡下,就可以討論了;或「小明」與「柴犬」乍看也不能比,但如果把它們作成「兩足動物」與「四足動物」的對照,也似乎可行。而在擺放的邏輯脈絡正確後,便是比較意義的問題;意即雖然所有事情都是可以相提相較的,但這樣的相提相較,有沒有討論的意義,或能不能掘發出有新意、有貢獻的內容,便又是第二個層次的問題。簡言之,雖然筷子跟車子、小明與柴犬,以及所有看似南轅北轍、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