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20的文章

有原心,小確幸

早上看到他在fb上寫了一則簡短的文字,謝謝有原心,一早就收到書了…… 事情是,昨天早上接到他的電話,說是要為過世的阿嬤助印《父母恩重難報經》,阿嬤的告別式在星期日,他希望能在這之前收到,運費要加收多少,他都可以補……我感受到他的心意和掛慮,告訴他沒有問題,中午前就會幫他寄出。在郵局,我算了算時間,便利箱的運送,在星期日前到達,應是沒有問題,但後來還是決定再加價以「當日快捷」的方式寄出。 其實,這不過是有原心日常工作中,再例性不過的一件事。但一早看到他的貼文,心裡還是熱熱的,也好在自己昨天寄出前,有多想了一下。這個多想一下,卻讓彼此在互動中,都感受到了對方的心意,多麼的美好。 有原心的工作,常常便是給我這樣的感受。尤其是今年開始,不論是收到一般社會大眾,或矯正機關裡來的鼓勵和支持,每一封、每一則都在我心裡盤桓甚久。我常常會想,他們為什麼願意這樣無償地捐獻;或者說,助印的機構那麼多,而他們為什麼選擇了有原心。每每想到這些,都讓我一再地提醒自己,每一筆的單子、每一次的回饋,雖不到說是什麼「託付」,但「信任」總是有的,面對這每一份信任,我都應該戰戰兢兢,確實落實,並將這些資源,繼續做更好的發揮。 很多話,總是想說的多,卻說出的少。有時很想在有原心的fb上說說,但又覺得似有些矯情,或者好像在打廣告般。因此,我能做的,其實就是用心處理每一筆單子,盡可能地滿對方的願、滿對方的期待;因為有原心的成長,其實也就是來自背後這每一位的有心人。 我常常想到 陳爸的親筆感謝信 ,那種心意,我想我是能懂的;想還的都是那份對遠方人,心底甚深的感謝。

安貧樂道

(一) 我們的教育引導孩子,要有好的學歷、工作,才能有好的生活;因此它的任務,便是帶領我們完成這些目標。然而,教育有沒有可能帶領我們認識的,不在別的,而是生命的本身? 它不作為器用,相反的,是強調原點,更甚於目標;是告訴我們如何沒有好的學歷、工作時,人一樣能有好的生活。 (二) 難的不是「去貧」,而是如何「安貧」;沒有好的學歷、工作、名利、地位時,人一樣能有好的生活,便是「安貧」。 「貧」,未必是物質的匱乏,而是生命素樸本質的回歸,由此去體會何謂「安貧樂道」。教育所該引導的,或也是如此。

雜感

(一) 「緣起」作為佛教的核心思想,它其實是相當理性的。它告訴我們客觀的事實——世間的一切,都是因緣條件下的和合離散,這是我們無法掌握的;而我們能掌握的,只是如何去面對這些事、回應這些事。 (二) 緣起的思維,即告訴我們每時每刻不在變動中,所以沒有事是「一定」要怎樣的;心能自在地適應世間一切的變動,應就是修行。 (三) 「一定」,帶出的往往是對錯價值的判斷,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 但更純粹來說,心其實是一種「感受」,無關「對錯」,是非對錯是後設添加的,只是通常我們著重後者,多於前者。 而修行真正要調御的,其實是「感受」,不是「對錯」。 (四) 佛法的根本,立基於無常、無我、無生。或可這麼說,佛法講的不是一套「道理」,而是一個「方式」——把事情看清楚的方式;這個方式,是以「解構」的觀點,來讓我們理解這個世界。 (五) 佛法的「放下」,是「心態」,而不是「行為」。

夢想的3Q

Q: 如何讓「興趣」變「專業」? A: 興趣不會變專業,「努力」才會變專業。 Q:「努力」重要,還是「機遇」重要?
 A:機遇重要;但努力會讓我們擁有更多機遇。 Q:人生只有一次,「現實」與「夢想」應該選擇哪一個? A:這是「比例問題」,不是「單選問題」。比例問題的意思是,不是只能A或B,而是A與B怎麼搭配。 *【學長姐的3Q會客室】本週值星回答同學問題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