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21的文章

每日小記(2)

2021.6.21(一) 過濾比賽作品,對我也是一種收獲,尤其是今年有了不同的體會,雖然沒法很具體說那是什麼,但大概是關乎「整篇」的「運筆和佈局」,這跟我過去只重視「單字的結構」有很大的不同。我想起了多年前,爸爸便跟我說過:「寫字不是看一個字,要看一整篇。」當時不解其意,只覺得一個字不好,整篇怎麼會好?現在我卻可以感受到,這也是寫字技藝的一環,而且可能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因為不可能每個字都沒有瑕疵,所以如何利用流暢的運筆穩定佈局,就顯得十分必要;甚至我在想,這部分的掌握,可能反而是真正的精神──是下筆人心中先有一整片的藍圖和想像,然後再用這個藍圖和想像,帶動著每一個字的每一筆、每一畫,這或許才是真正書道的心中心、靈魂所在。 2021.6.22(二) 她是我們班上的大姐,年紀比我媽媽還長,這個月底就要計劃書口試了,是班上同學裡我最感到精神可嘉、打從心底佩服的一位。我常想,這幾年來宗研所讀書,認識宗教、研究宗教;但究底來說,在這個領域裡,真正重要的不是在文字、在文憑,而是有沒有走入心、走入行。如是之人,克服著年紀問題、身體問題,乃至電腦學習及使用上的諸多考驗,兢兢業業、自激自勵、愈挫愈勇,一步一腳印地累積著、前進著,這不就是一種心志的修行嗎,還需什麼學位來證明? 2021.6.23(三) 疫情帶動宅經濟,在家閒來無事時,上網購物也是一種滿足。尤其,不能出門的這時,買書應是最好;書中自有天地,想到哪一處、哪一國、哪一時空都行,且說走就走,不用長途行旅、也不用大包小包。它也很划算,一本少說五萬字以上的書,我們卻可以用二、三百塊買到,還不論其中有些是作者苦心孤詣多年、有著難以估量的時間成本在裡面的作品。或說,同樣價錢的一場電影,一般一、二個小時就過去了,但一本書卻經常可以消磨個三、五天的時間…… 2021.6.24(四) 或許是從小媽媽就灌輸我「只要是買書,統統沒關係」的觀念;也或許是自己從事出版工作,深知每一本書的得來不易,在買書這件事上,我向來對自己是很縱容的。尤其剛進出版社那幾年,每個月在書上的花費,少說三千以上,之後之所以開始節制,實在是因為書櫃已被一本本大大小小的書給堆得滿滿的;而那些被塞在後排裡頭的,到底是哪些書,久了其實自己也忘了,但就是固執地希望每一本都留在身邊、每一本都不願丟就是了。 空間問題的解決,是直到我看到一個人的心得分享,他的書櫃管理原則是「進一本,出

每日小記(1)

2021.6.17(四) 昨晚睡前看到指導教授回顧七年前的一篇文章: 從今天起,每天大概寫一百個字!不多,就一百個字,儘量不超過兩百個字。 就當作是修行日記,用最簡要的文字,表達一天最值得紀錄之事,同時也用最恭敬的心作最真誠的書寫! 持之以恆,數年後回首,曾走過得筆墨足跡,必然點滴在心頭!  接著寫到: 如今七年多過去了,我沒有違背自許的承諾,每天皆留下一篇文字記錄;尤其晚近數年,篇幅不再只是一百個字,少則三、四百字以上,多則一、二千字以上。 看到這篇是既「敬佩」又「羨慕」,所受激勵,久久散之不去。「敬佩」的是持之以恆的精神,七年,實在不是一個短暫的時間,光陰總在指縫中俏然流去,要在其中堅持著一步一腳印、每天每日的功課,談何容易;「羨慕」的是,生命之中能為自己留下這樣一份「點滴在心頭的筆墨足跡」,是一件多麼珍貴的禮物。 於是想想,心動感動不如行動,何不自己也來試試?我大略評估,一天一百字,對長期有寫作習慣的我,應不算太難,花的時間不會多;且真正想訓練自己的倒不是「每天的寫作」,而是「每天的感受、每天的留心」。 2021.6.18(五) 或許是因自己也曾參加過寫字比賽,深知作品裡的用心和期待;也或許在處理有原心的工作上,我總不忘提醒自己要格外尊重每一封來自監所的信件,每年在整理這些作品時,我都是抱著十分謹慎的態度,基本上一定分三天、前後來回巡過三遍以上,以免因視覺疲勞,有前後判斷的誤差。我是自認用心於每一件經手的作品,而這份心意,不論同學們知不知道,我 都相信不會是虛擲的。 2021.6.19(六) 一天一百字,除了容易達成,還有一個優點,就是訓練「精練的表達」,這也是我一直以來偏好的寫作風格。所以過去在編輯工作上,我多半也是以「打薄原則」在改稿,意即只要不影響整體的語意和表達,字留得愈精簡愈好,喜歡清爽乾淨。 2021.6.20(日) 比賽作品今已初選完成,預計明日寄出給評審老師。今年較往年大概少了二百件,這我倒不以為意;但其中缺了一件,我卻是失落的。去年比賽時,有一個誠正中學的孩子,前後一共陸續寄來了12件作品,字寫得工整用心,讓人印象深刻。其實以他的年紀來說,字已寫得相當不錯,只是要在八、九百份的參賽作品裡,跟著大人們一起競爭,自然顯得吃力。也是因為他的啟發,今年開始才特別增設了「青少年組」;而我也特別在去年給所有參賽同學的回函中,告知了這個訊息 ── 其實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