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每日小記(7)


2021.7.26(一)
這次打疫苗(AZ),我給自己排了三天放假,是真的放假,工作、讀書、論文通通可以不用的那種放假。

前晚略微頭痛,但十分輕微。早上沒有168,吃完早餐就去疫苗站報到,打之前問了一下醫生關於之前健檢血小板稍低的問題,總之,醫生說沒問題就上了。打時沒感覺,打完等待的30分鐘也沒感覺,回來還很享受地吃了一個素漢堡邊追劇。下午一時興起,跑到家裡附近的書店,挑了一本推理小說,想說這三天放假好好來看個過癮,真不舒服時,也可以轉移一下注意力。於是一整天,好像在等什麼似的,等著等、等著等,等到了睡前,什麼也沒發生……

2021.7.27(二)
早上醒來時,納悶怎麼還是沒感覺,準備要起床時,順手拿著昨晚準備在旁的耳溫槍一量,才發現我發燒了,37.9,奇怪怎麼沒覺得不舒服。後來一整天大概就是燒燒退退,但都不到38度,唯一明顯的副作用是嗜睡,而且每一覺都睡得好沉,起來的瞬間,竟然還覺得挺舒服的!其他的感覺,倒微乎其微。今晚便跟弟妹說,這比起我們平常的頭痛,應該只算輕量的作戰演習,可以安心地打了!

2021.7.28(三)
疫苗假進入尾聲,昨天的微燒雖不至於不舒服,但也持續了24小時,到昨晚半夜還被熱醒,又起來喝了點舒跑。直到今早一睜開眼,我就知道自己「順利過關」啦,落差很明顯,一量體溫也回復正常了,算是很幸運地度過這48小時。今天打掃家裡,兼處理一些工作上的事,當然也不忘把握假期的最後一天,再多看點前天買的小說(原以為這三天會看完,結果都在睡覺🤭),最後當然是好好收收心,得準備接下來一個月的趕稿了。

2021.7.29(四)
就我的想法來說,對比研究上,應該是沒有兩件事物不能相提而論、不能對照討論,只是或許必須更加留意的是其中兩點。第一,比較的邏輯是否正確;其次,這樣的比較有沒有意義、值不值得討論。比方「筷子」跟「車子」能不能比?好像不能比,但如果把這兩者放在「食衣住行─ ─『食』與『行』用具」的脈絡下,就可以討論了;或「小明」與「柴犬」乍看也不能比,但如果把它們作成「兩足動物」與「四足動物」的對照,也似乎可行。而在擺放的邏輯脈絡正確後,便是比較意義的問題;意即雖然所有事情都是可以相提相較的,但這樣的相提相較,有沒有討論的意義,或能不能掘發出有新意、有貢獻的內容,便又是第二個層次的問題。簡言之,雖然筷子跟車子、小明與柴犬,以及所有看似南轅北轍、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都可以比,但這樣的對比,能「比出什麼」,應該才是討論的重點。

2021.7.30(五)
上研究所之後,我大概都是「順藤摸瓜」在讀書的,就是哪裡可以上課,就東聽一點、西學一點,然後再順著這些藤蔓,慢慢摘果、慢慢整全相關的背景知識。這樣的讀書,剛開始確實是辛苦的,不但跳來跳去、深淺夾雜,既沒有系統漸進的學習方式,同時腦袋裡也沒有相關的基礎,可以幫忙作對應、觸類旁通的理解,總之就是有點像抓漏水、補破丁,聽到哪補救到哪。但直到最近,我開始有些漸漸明朗的感覺,發現自己對課堂內容的掌握,有從20%、30%,到70%、80%,慢慢在進步著,聽得懂的部分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對課程的內容感到親切。

2021.7.31(六)
(圖片來源:攝影師 Chris Graythen 推特

最近奧運的照片中,我最喜歡的是這張。光不論就攝影的角度,特殊的取景視角、補捉表情的快門瞬間、搭配奧運五環的背景,都極為經典;最重要的,這是郭婞淳挑戰個人紀錄未果、倒地時的開懷一笑。總覺得是「笑容」與「落敗」對斥張力的融合,讓這張照片更添了些體育精神的意境、更讓人想像和品味。我便很是欣賞這樣的灑脫─ ─運動家全力以赴、拚勁之後的灑脫。

2021.8.1(日)
今天8/1,距離月底交稿剛好一個月的時間。其實這次很沒把握,也許月底真的取消報名也不一定。雖然摘要完成,好似大致的輪廓有了;但與其說是「框架」有了 ,不如說只是「材料」有了,就是雖然食材都在冰箱了,但要做出什麼、會做成什麼,鹹的還甜的,自己都還不確定。其實我向來的寫作,似乎也是如此,大都是邊寫邊成形的,甚至有時寫著寫著,也會寫成了與自己原本想法完全對立的內容;而完成時,也會有「喔!原來最後它長成了這樣!」那種終於等到謎底揭開、水落石出的感覺。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知道自己重要的是什麼

驚!44歲和60歲是人體兩大「斷崖式」老化關鍵期 如文章所說,今年44歲,確實是比較明顯有感覺老化的一年,頭髮白了許多,老花也增加不少……在比以往更常感覺到心有餘而力不足時,常讓我想到電影《阿甘正傳》中的這段話: 我不覺得人的心智成熟,是愈來愈寬容,什麼都可以接受;相反的,那應該是一個逐漸剔除的過程,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什麼、不重要的是什麼,然後做一個簡單的人。 這陣子,確實感覺到在客觀條件有限,即可用的體力及時間更需要珍惜與惦量著使用的情形下,人是應該得如上面所說的,學習逐漸剔除、學習知道自己重要的是什麼、不重要的是什麼。 由此想到時間管理的四個象限,也就是得多省著點心力、專注在第二象限:「不緊急但重要」的事。仔細想想,就是因為不緊急,所以這一象限的內容,往往一再被我們忽略、不斷向後拖延;但實際上,會將它們列為重要的,很可能就是因為這些才是我們內在潛在的人生目標與真正想做的事。 其實,所謂時間管理就是「取捨」吧,把取捨兩字拆開來看,應該說人生的前階段,重點在「取」 ,是從「必要東西的累積與獲得」中,去建構起人生,也或許在這個階段,我們無可避免會被許許多多第一、三象限中的事情給拖著跑;然到了人生的後半段,卻是應該在「捨」,是從「不必要東西的拒絕與刪除」中,也就是第一、三象限的退場,把自己心裡認為重要的,卻一直無法好好實現的第二象限給浮現出來。 總之,就是從「取得」走到「捨得」、從「加法」走到「減法」、從「緊急的」走到「重要的」。

低潮的時候

人在低潮的時候, 找一個不思前後、只說沒營養話、陪著你罵人的人,或許比找一個有修養智慧、開口就是心靈雞湯的人有用; 找一個悲觀消極、看得見你頭上烏雲、聽得懂你的黑是什麼黑的人,或許比找一個樂觀積極、眼見都是條條大路通羅馬、不懂你為何看不到光的人有用。 情緒的紓解,或許也是負負才能得正。

《中觀》與《中庸》一樣嗎?

《中觀》用字面的意思直譯,是「中」-「觀」,闡述的是佛教怎麼以「中」的智慧,來「觀(看)」這個世界。簡單來說,祂是一種觀察的方法,所剖析和辯證的是佛教的世界觀。如書中開宗明義道:「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由此句可知,佛教的「中」,是與「因緣生法」、「空」、「假名」這些意涵等義、緊密扣連的。而儒家《中庸》的「中」,則是不偏不易、允執厥中、無過與不及的一種處事原則與修養境界。相比之,佛教的《中觀》偏向萬物存在論的探討,而儒家的《中庸》則是心性工夫論的實踐。 當然,若就信仰層面、實踐層面來說,不論《中觀》或《中庸》,都是一種處世原則的依循、生命意義的提升、人生信念的引導,兩者在這些方面,能相互援引、會通的地方自是不少。然,雖有「相通」,卻難說全然「相同」,因儒佛二家的切入點、實踐方式、關心的、專長的、延伸的、追求的,都各有不同,也各有見地。最簡單的比擬,是如中、西醫之間,兩者雖都是在對治疾病、提升人的身體健康,但實際上中西醫的理論基礎、診斷方法和治療方式,都迥然不同,一概而論之,也等於是抹平了各自的專長與特色。 總之,《中觀》與《中庸》一樣嗎?應該說,不論回答相同或相異,都有失偏頗,是能令其「異中求同」,但也接納兩者「同中存異」,或許是較為理想的。 相關文章: 儒釋道之相較

讀書與寫作

讀書與寫作,不該用「相得益彰」、「相輔相成」這類的詞來形容,雖不致不對,但總還是過於刻意與用力了些。 應說(也或者是浪漫地說、理想地說),讀書與寫作,是一種出入間自然平衡的關係。書讀多了,想法就多了;想法多了,自然便想抒發宣洩,而不吐不快。此情無關乎是以閱讀來提升寫作,或以寫作來維持閱讀等等,而只是極其自然的、單純的、一出一入的平衡、有來有往的互動。 那麼,說「相映成趣」或許會比「相得益彰」、「相輔相成」好些;總之,不那麼作務實與利益之想,而只是單純體會兩者間的興味與怡然……

小愛的修行

都說修行要走入大愛,然而或許真正的修行在小愛。 大愛是清明,但許多時候,只是特意去避開人生的險,而選擇一條相對簡單、沒有煩惱與過多情愛牽纏的路; 小愛看似染塵,但其實是直迎各種人生可能的挑戰和試煉,真正在人心萬般難以捉摸與調御的愛憎取捨裡,一步步淬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