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每日小記(10)


2021.8.16(一)
父母對自己身體有自己的想法,而子女有子女的擔憂,所以,在父母健康的照顧上,如何溝通、如何兩全,也是一門不容易的學問。今天總算幫媽媽安排到了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保護力雖不比新冠肺炎疫苗,但比起她原本什麼都不打、彷彿「赤裸裸」般,至少還是多了一層(小小的)保護罩,讓人放心不少。之前缺貨了好久,今天沒打兩通電話,就預約成功了,真開心!

2021.8.17(二)
因是去大醫院接種,院內人實在不少,但我跟弟弟聯合把媽媽「管」得很好,不准她亂摸亂碰,等待的時間,也盡可能把她拉到人少的地方。都說「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但其實倒過來,父母也一樣是孩子的心頭肉。媽媽嘴上說,哎呦哎呦,不要那麼緊張……但我看她其實很享受在我們的「監督」裡。🤣

2021.8.18(三)
昨天與弟弟聊到這則新聞。其實沒把大學考好,一直是我心底的一個遺憾,加上選的不是自己興趣的科系,整整四年真的沒什麼讀書的記憶,還缺課缺到學校寄通知單來家裡。若能再來一次,我當然是很希望這四年能讀自己興趣的書、興趣的領域,至於學校的選擇,倒不是那麼要緊。不過,人生的路也不是白走的,平心而論,便是因為課業的索然無趣,所以讓我能「心無旁騖」地投注在社團生活中,也在社團生活的種種因緣中,開啟了往後人生對信仰的探索。其實有時想想,再來一次的怎樣怎樣,畢竟都是「現在的自己」說的,但現在的我的種種想法,其實是因於那個十八九歲的我,所做下的種種選擇所造就的。所以,當真的再來一次時,也許只是回到了那個空白的起點,然後又把這段同樣的路,給再走了一遍。

2021.8.19(四)
前說學校的選擇不是那麼要緊,是因為這好像只是在哪讀的問題。但後來想想,或也不盡然,這也不全是地點選擇的問題,還有「誰帶著你讀」的問題。尤其人文學科,因為沒有標準答案,所以一個好的老師能帶來的格局的大小、視野的遠近、詮釋的深淺,也會影響學生思考的方式、素養的形成。若以這方面來講,在好的學校遇上好的師資,機會應是會多些。

2021.8.20(五)
之前上論文寫作時,老師說研究所的「讀」是為了「寫」,且這個「讀」不是一頁一頁地讀,而是跳著地讀、翻著地讀。最近在趕稿子,尤其能體會何謂跳著地讀、翻著地讀,那比較像是「打獵式的讀書」,是為了要在裡面找到資料和靈感,這樣的讀書是效率的,找到獵物時,無可否認也是快樂的(見獵心喜)。但最近其實也格外想起一頁一頁讀書的好,相較於打獵式的讀書,那是輕輕鬆鬆地出發,自由自在地到書裡的世界隨意走走、隨意看看。

2021.8.21(六)
或許應該這麼說,「研究」是「讀書」加「產出」,它包含著讀書,卻又不等於讀書;有了輸入之外,還要有輸出,才算是完整的研究。而我在這二、三年研究所的學習,還算樂在其中的原因,或許是因為自己本身兼具喜歡讀書、寫作底子,和對佛教興趣三方面的條件。算是基本的能力有了、背後的動力也有,讀起來因此尚能勝任,不致太過吃力。

2021.8.22(日)
人道處置,真的人道嗎?安樂死,真的安樂嗎?世間事確實很多無奈,但光為我們作為「強勢動物」,掌握著其他生命的生殺大權,人類真的應該好好向這些為我們、為這個「以人為思考中心」的世界而犧牲的無辜動物們,深深的致歉。(既然可以在那麼快的事後,意識到制度必須檢討;為什麼不在事前,多些討論的空間呢?🙁)

我想到《不完美的正義》中Bryan Stevenson說的:「衡量我們社會品格的方式,在於我們如何對待弱勢和貧窮。」

154隻走私貓今全數安樂死 動保團體:人類欠動物太多了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知道自己重要的是什麼

驚!44歲和60歲是人體兩大「斷崖式」老化關鍵期 如文章所說,今年44歲,確實是比較明顯有感覺老化的一年,頭髮白了許多,老花也增加不少……在比以往更常感覺到心有餘而力不足時,常讓我想到電影《阿甘正傳》中的這段話: 我不覺得人的心智成熟,是愈來愈寬容,什麼都可以接受;相反的,那應該是一個逐漸剔除的過程,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什麼、不重要的是什麼,然後做一個簡單的人。 這陣子,確實感覺到在客觀條件有限,即可用的體力及時間更需要珍惜與惦量著使用的情形下,人是應該得如上面所說的,學習逐漸剔除、學習知道自己重要的是什麼、不重要的是什麼。 由此想到時間管理的四個象限,也就是得多省著點心力、專注在第二象限:「不緊急但重要」的事。仔細想想,就是因為不緊急,所以這一象限的內容,往往一再被我們忽略、不斷向後拖延;但實際上,會將它們列為重要的,很可能就是因為這些才是我們內在潛在的人生目標與真正想做的事。 其實,所謂時間管理就是「取捨」吧,把取捨兩字拆開來看,應該說人生的前階段,重點在「取」 ,是從「必要東西的累積與獲得」中,去建構起人生,也或許在這個階段,我們無可避免會被許許多多第一、三象限中的事情給拖著跑;然到了人生的後半段,卻是應該在「捨」,是從「不必要東西的拒絕與刪除」中,也就是第一、三象限的退場,把自己心裡認為重要的,卻一直無法好好實現的第二象限給浮現出來。 總之,就是從「取得」走到「捨得」、從「加法」走到「減法」、從「緊急的」走到「重要的」。

低潮的時候

人在低潮的時候, 找一個不思前後、只說沒營養話、陪著你罵人的人,或許比找一個有修養智慧、開口就是心靈雞湯的人有用; 找一個悲觀消極、看得見你頭上烏雲、聽得懂你的黑是什麼黑的人,或許比找一個樂觀積極、眼見都是條條大路通羅馬、不懂你為何看不到光的人有用。 情緒的紓解,或許也是負負才能得正。

《中觀》與《中庸》一樣嗎?

《中觀》用字面的意思直譯,是「中」-「觀」,闡述的是佛教怎麼以「中」的智慧,來「觀(看)」這個世界。簡單來說,祂是一種觀察的方法,所剖析和辯證的是佛教的世界觀。如書中開宗明義道:「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由此句可知,佛教的「中」,是與「因緣生法」、「空」、「假名」這些意涵等義、緊密扣連的。而儒家《中庸》的「中」,則是不偏不易、允執厥中、無過與不及的一種處事原則與修養境界。相比之,佛教的《中觀》偏向萬物存在論的探討,而儒家的《中庸》則是心性工夫論的實踐。 當然,若就信仰層面、實踐層面來說,不論《中觀》或《中庸》,都是一種處世原則的依循、生命意義的提升、人生信念的引導,兩者在這些方面,能相互援引、會通的地方自是不少。然,雖有「相通」,卻難說全然「相同」,因儒佛二家的切入點、實踐方式、關心的、專長的、延伸的、追求的,都各有不同,也各有見地。最簡單的比擬,是如中、西醫之間,兩者雖都是在對治疾病、提升人的身體健康,但實際上中西醫的理論基礎、診斷方法和治療方式,都迥然不同,一概而論之,也等於是抹平了各自的專長與特色。 總之,《中觀》與《中庸》一樣嗎?應該說,不論回答相同或相異,都有失偏頗,是能令其「異中求同」,但也接納兩者「同中存異」,或許是較為理想的。 相關文章: 儒釋道之相較

讀書與寫作

讀書與寫作,不該用「相得益彰」、「相輔相成」這類的詞來形容,雖不致不對,但總還是過於刻意與用力了些。 應說(也或者是浪漫地說、理想地說),讀書與寫作,是一種出入間自然平衡的關係。書讀多了,想法就多了;想法多了,自然便想抒發宣洩,而不吐不快。此情無關乎是以閱讀來提升寫作,或以寫作來維持閱讀等等,而只是極其自然的、單純的、一出一入的平衡、有來有往的互動。 那麼,說「相映成趣」或許會比「相得益彰」、「相輔相成」好些;總之,不那麼作務實與利益之想,而只是單純體會兩者間的興味與怡然……

小愛的修行

都說修行要走入大愛,然而或許真正的修行在小愛。 大愛是清明,但許多時候,只是特意去避開人生的險,而選擇一條相對簡單、沒有煩惱與過多情愛牽纏的路; 小愛看似染塵,但其實是直迎各種人生可能的挑戰和試煉,真正在人心萬般難以捉摸與調御的愛憎取捨裡,一步步淬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