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每日小記(9)


2021.8.9(一)
下一場研討會,牽涉到社會制度的問題,我是從佛教「制戒」的角度來談。這也讓我想到上一場研討會最末的一個提問,他的問題大意是:現在社會在談同性婚姻,但佛陀時代並沒有開放同性結婚,所以同性交往在佛陀時代,一定是「邪淫」的,問我對這個爭議的想法如何?當天我的回答是,佛教應是要降低分別,而不是突顯分別,男女也是一合相……總之我覺得那時回答的很糟糕,沒有表達好。反而是這幾天讓我覺得,這個問題若拉到戒律上來談,應該是會比較周全的。

2021.8.10(二)
佛陀時代距今二千五百年,現今很多修行或生活方式,都是過去沒有的,不能說這些在過去沒有的,就因佛所未制,便視為有違、視為犯戒;同理,也不能說當時沒有規範、禁止的行為,在現在便是一切可行的。如佛陀時代沒有毒品,毒品也不在佛教的戒律之中,但這不代表用毒就是被允許的。意即過去的有或沒有,是可作為一種歷史的、經驗的還原與呈現,但卻不能硬性的、僵化的套用在不同的時空環境。在同性婚姻的討論上,首先得先放下的預設應該也是如此。

2021.8.11(三)
不但不能以過去的有無作為判準,甚至昨是今非、今是昨非,都是有可能的;因此,戒律會隨著時空環境不同,而有變動增刪,也是可以理解的。佛陀入滅前,亦以「小小戒可捨」教示阿難,以調和戒律可能僵化與過度剛性的傾向。所以,佛教才有「開緣」、「隨方毘尼」的施設[*],可以視時地人的因應,在戒律上作鬆緊強弱的調整。先有這些理解與開放,對戒律議題,也才有討論的空間。而這個討論的空間與調整的依據,便是回到戒律的根本精神、根本用意上作裁量與取捨。

-----
[*]開緣:開,有允許通融之意,意即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戒律會因此有所開許;隨方毘尼:即入境隨俗,戒律得依地方風土民情所需,而斟酌取捨。如《五分律》說:「雖是我所制,而於餘方不以為清淨者,皆不應用;雖非我所制,而於餘方必應行者,皆不得不行。」

2021.8.12(四)
基於前述,其實也就是承認時空環境的差異,而重回到戒律原初的立意上,作可能變動的討論。例如,毒品雖未在佛陀時代出現,但我們仍可從酒戒是為了避免心智迷亂的用意中,推知酒戒在現代的持守,是必然包括了遠離毒品,乃至一切會擾亂心性、致使沉迷的事物。而這樣的討論,也等於是在作一個情境試想,即佛陀若生在這個時代,他會怎麼回應這些過去沒有的議題?

2021.8.13(五)
因戒律的可變動、可調整,所以同性婚姻的議題,才有許多回到律典上,對邪淫戒重作討論的研究,或在佛教倫理學中,這也一直是相當熱門的話題。關於這些,我想就不再重複了。而若問我自己的想法,其實我是比較直覺的來想……大概就是當我隨便問一個人,甚至是小朋友:「為什麼要結婚?結婚是什麼?」時,這個最直接、最不加思索的回答,應該大多會說「愛」,因為我愛他、他愛我、他(她)愛她(他)或我們相愛等等。所以很簡單也直觀的,婚姻最基本的就是「愛」,是先有了愛,才做出了承諾,也才有隨後而附加的種種道德上、法律上的責任。而這份愛,在異性戀之間、同性戀之間,我想是沒有不同的。

2021.8.14(六)
當然,同性婚姻的議題,也不是像上述所說的與異性戀之間的愛並無不同,便能簡單處理的。同樣的,若問反對的人為何反對同性婚姻時,大部分人直覺的回答,應該會是:就是覺得「奇怪」呀!其實,「奇怪」的回答不奇怪,因為奇怪就是爭議的關鍵,它牽涉到我們的風俗、習慣、約定俗成的共識,這種認定有時是非常根深蒂固的。而通常在這類議題處理上,我是認為宜柔、宜和、宜漸進、宜等待;也就是說,再好、再正確的觀念,都需要「時間」(何況現在這個議題,還在激烈的摩擦中),躁進激烈的處理,無異於思想的強暴,都是會讓人很不舒服的。而在這個過程中,對弱勢族群的照顧,可暫以其他通融的方式,作過渡時期的處理(如現在是以專法保障同性婚姻),這也是為了讓社會兩方有更多相互理解、相互溝通與相互適應的時間。

2021.8.15(日)
星雲法師說人間佛教四項基本要素中[*],其中兩者讀來便頗印象深刻,一是「佛說的」,一是「人要的」。多數佛教徒看重前者,但其實後者亦不可失;我自己甚至認為,佛教之所以能流傳至今,後者的帶動原因,還較前者多些。(不只佛教,任何一個思想、學說、信仰,都因人的需要而彰顯了價值,才能夠存續下去)

-----
[*]星雲法師說人間佛教四項基本充分要素為:「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釋星雲,〈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一、總說〉,《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1期,2016.01,頁18。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知道自己重要的是什麼

驚!44歲和60歲是人體兩大「斷崖式」老化關鍵期 如文章所說,今年44歲,確實是比較明顯有感覺老化的一年,頭髮白了許多,老花也增加不少……在比以往更常感覺到心有餘而力不足時,常讓我想到電影《阿甘正傳》中的這段話: 我不覺得人的心智成熟,是愈來愈寬容,什麼都可以接受;相反的,那應該是一個逐漸剔除的過程,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什麼、不重要的是什麼,然後做一個簡單的人。 這陣子,確實感覺到在客觀條件有限,即可用的體力及時間更需要珍惜與惦量著使用的情形下,人是應該得如上面所說的,學習逐漸剔除、學習知道自己重要的是什麼、不重要的是什麼。 由此想到時間管理的四個象限,也就是得多省著點心力、專注在第二象限:「不緊急但重要」的事。仔細想想,就是因為不緊急,所以這一象限的內容,往往一再被我們忽略、不斷向後拖延;但實際上,會將它們列為重要的,很可能就是因為這些才是我們內在潛在的人生目標與真正想做的事。 其實,所謂時間管理就是「取捨」吧,把取捨兩字拆開來看,應該說人生的前階段,重點在「取」 ,是從「必要東西的累積與獲得」中,去建構起人生,也或許在這個階段,我們無可避免會被許許多多第一、三象限中的事情給拖著跑;然到了人生的後半段,卻是應該在「捨」,是從「不必要東西的拒絕與刪除」中,也就是第一、三象限的退場,把自己心裡認為重要的,卻一直無法好好實現的第二象限給浮現出來。 總之,就是從「取得」走到「捨得」、從「加法」走到「減法」、從「緊急的」走到「重要的」。

低潮的時候

人在低潮的時候, 找一個不思前後、只說沒營養話、陪著你罵人的人,或許比找一個有修養智慧、開口就是心靈雞湯的人有用; 找一個悲觀消極、看得見你頭上烏雲、聽得懂你的黑是什麼黑的人,或許比找一個樂觀積極、眼見都是條條大路通羅馬、不懂你為何看不到光的人有用。 情緒的紓解,或許也是負負才能得正。

《中觀》與《中庸》一樣嗎?

《中觀》用字面的意思直譯,是「中」-「觀」,闡述的是佛教怎麼以「中」的智慧,來「觀(看)」這個世界。簡單來說,祂是一種觀察的方法,所剖析和辯證的是佛教的世界觀。如書中開宗明義道:「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由此句可知,佛教的「中」,是與「因緣生法」、「空」、「假名」這些意涵等義、緊密扣連的。而儒家《中庸》的「中」,則是不偏不易、允執厥中、無過與不及的一種處事原則與修養境界。相比之,佛教的《中觀》偏向萬物存在論的探討,而儒家的《中庸》則是心性工夫論的實踐。 當然,若就信仰層面、實踐層面來說,不論《中觀》或《中庸》,都是一種處世原則的依循、生命意義的提升、人生信念的引導,兩者在這些方面,能相互援引、會通的地方自是不少。然,雖有「相通」,卻難說全然「相同」,因儒佛二家的切入點、實踐方式、關心的、專長的、延伸的、追求的,都各有不同,也各有見地。最簡單的比擬,是如中、西醫之間,兩者雖都是在對治疾病、提升人的身體健康,但實際上中西醫的理論基礎、診斷方法和治療方式,都迥然不同,一概而論之,也等於是抹平了各自的專長與特色。 總之,《中觀》與《中庸》一樣嗎?應該說,不論回答相同或相異,都有失偏頗,是能令其「異中求同」,但也接納兩者「同中存異」,或許是較為理想的。 相關文章: 儒釋道之相較

讀書與寫作

讀書與寫作,不該用「相得益彰」、「相輔相成」這類的詞來形容,雖不致不對,但總還是過於刻意與用力了些。 應說(也或者是浪漫地說、理想地說),讀書與寫作,是一種出入間自然平衡的關係。書讀多了,想法就多了;想法多了,自然便想抒發宣洩,而不吐不快。此情無關乎是以閱讀來提升寫作,或以寫作來維持閱讀等等,而只是極其自然的、單純的、一出一入的平衡、有來有往的互動。 那麼,說「相映成趣」或許會比「相得益彰」、「相輔相成」好些;總之,不那麼作務實與利益之想,而只是單純體會兩者間的興味與怡然……

小愛的修行

都說修行要走入大愛,然而或許真正的修行在小愛。 大愛是清明,但許多時候,只是特意去避開人生的險,而選擇一條相對簡單、沒有煩惱與過多情愛牽纏的路; 小愛看似染塵,但其實是直迎各種人生可能的挑戰和試煉,真正在人心萬般難以捉摸與調御的愛憎取捨裡,一步步淬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