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9.27(一)
今天才發現上週五送出的一份投稿申請,竟然寄錯了檔案……真的是抱頭扼腕……一發現時,整個人是呆住在電腦前。基本上,這種失誤是不太會在我身上發生的……回想起來,當天因為下午得寄出,準備得有點趕,忙完後整個人也非常疲憊,連下午的課都沒上線。哎,總之就是發生了,好在是錯的「很徹底」,紙本的、電子的都是錯的,所以,至少送出的檔案是一致的。學到的教訓是,檔案歸檔一定要落實,年紀愈大,愈不要相信自己的記憶力,該放哪裡、該標示什麼,都要做得十分「到位」、「清楚」,便宜行事的後果,就是如此。😫
2021.9.28(二)
其實我是相當自豪(甚至是自傲),現在還有「教師節」可以過。大部分的人,應該是離開了校園,就跟這個節日疏遠了,我卻反而是畢業之後,過得愈深刻、愈感恩。想想人生因緣也真是奇妙,當年那個最厭惡校園威權、最敵視老師的學生,現在最有感觸的節日,卻是教師節……甚至,在我現在的生活裡,是每天都有教師、每天都是教師節。
2021.9.29(三)
宗教的探尋,有「信仰」與「學術」兩種面向。信仰追求的是「聖」,偏重在宗教的「情操」、「境界」;學術在乎的是「真」,偏重在宗教的「理念」、「原則」,前者感性多些、後者理性多些。在我的宗教經歷中,可說兩者面向都有,早期因前者而入門,之後則因後者而逐漸深入、逐漸堅定。
說早期因前者而入門,是除了慈濟經歷外,讓我開始主動對佛教義理,產生探索興趣的,其實是「禪宗」。約當三十初頭的年紀,那時深受禪宗即心即佛、離邊離相的境界所吸引,開始會讀一些佛教的書;但隨著逐漸進入,尤其是讀研究所的這兩、三年,比起玄妙、高深的仰望,反而更喜歡以理性、務實、求真的態度方法來了解佛法、親近佛法。一般說來,理性多了,感性(情感)自然也就少了;但我卻反而較之於以往,更熱切地想投入於其中、更確立了自己的信仰。
2021.9.30(四)
想到上週所講的局內與局外的互通,也必須承認,那是就理想上說,而且只是我個人的理想,或說是自我的期許。其實不是所有的(甚至可能是多數人)局內人或局外人,都想往另一頭看去。通常的情況是,局內人看局外,覺得局外太「淺」了,解得不夠高深、不夠美感、不得弦外之音、不得心中心;同樣的,局外人看局內,也會覺得局內太「迷」了,解得過於玄想、過於推論、過於崇拜、過於狂熱。事實上,這兩方並不好跨越,尤其,每個人一定都有自己的思考傾向,我同樣也是,因此亦能體會要打從心底接納另一方的觀點,其實是很不容易的。
2021.10.1(五)
因此,在真實的情況,與我許多個人的經驗中,反而是「察言觀色」要多些,得先觀察對方或這個情境、團體的「屬性」,以及開放與彈性的空間到哪,才決定該說什麼話、說到什麼程度。誠如前述,佛教雖是我的信仰,但我卻是個理性多些的教徒,喜歡它平實、素樸的那一面,而不偏好過多的渲染、附會(或說調味料);但在信仰的場合,這樣的人就顯得有些「掃興」,不夠合群、不夠熱血,也不夠high。所以,我也是在學習如何隨方就圓,如何順著當下的情境,與對方的心意、理解方式,適度地調整自己的應對。(但也是在自己可接受的範圍內,超過了,還是會覺得很彆扭)
2021.10.2(六)

這次的金鐘獎,很為許傑輝感到可惜。從國中時,就看他演「母雞帶小鴨」,也一直知道他是演藝圈的甘草人物,直到前陣子看「我的婆婆怎麼那麼可愛」,才發覺原來他演技進步那麼多。上網一查,發現他近幾年轉往表演教學,還是不少演員的老師呢!出道三十年,從小弟到「輝哥」,一路的努力堅持,很不容易。一直希望他今晚能拿獎,沒想到又「槓龜」了……第15次槓龜……衷心希望他愈挫愈勇,趕緊再遇到好劇本,捲土再來。
金鐘評審說了 許傑輝差1票丟視帝
金鐘56/許傑輝熬過30年首爭金鐘視帝 盼破11次摃龜魔咒
2021.10.3(日)
這週花了一些時間了解與體驗線上英文課程。我的打算是在晚上9點後,上些「輕鬆」的課程。讀英文雖是為了準備考試,但忙了一天下來,實在不想太過痛苦地學習,就有個人能跟我輕輕鬆鬆地講講英文,讓我親近它一些、建立點自信就可以了。這幾天也做了一些簡單的評測,其中一個老師說我是input多、output少(讀得多、說得少),這樣沒有均衡發展,會有瓶頸……其實我想跟他說,我的中文也是這樣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