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每日小記(32)


2022.1.17(一)
一般對荀子的印象多停留在性惡說,但其實縱括荀子思想,是可見儒、釋、道、法各家學說的影子在其中。他雖沒有儒家那般厚重悲壯、慷慨激昂,卻也強調人的道德、責任和意志;他亦不如道家這般飄逸脫俗、自外於人世,卻也認為人在天地之中,體現的、順應的自是天行的常規,而這兩方面(道德觀與自然律)的折衷,便有些類似佛教的立場。

2022.1.18(二)
事實上,不論是在探討人或是探討天,荀子都深受自然主義的影響;而他的性惡說,也是順著這個脈絡導引而來。其談論人性時,是以「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質也,欲者情之應也」,帶出性、情、欲為同體之異名[*]。荀子把性、情、欲,放在自然的觀點,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本性,因此並不否定欲望,也不主張去欲、無欲,而是要在滿足與節制之中,得到物、欲「相持而長」的平衡關係。

[*]王先謙對此有以下詮釋:「性者,成於天之自然;情者,性之質體;欲又情之所應,所以人必不免於有欲也。」見王先謙,《荀子集解》(臺北:華正書局,1993年),頁285。

2022.1.19(三)
而物、欲「相持而長」平衡關係的節度,便是荀子的根本思想——禮義之治,即「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這也是荀子在性、情、欲的觀點上,拉開了人與動物最大的差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人的可貴,即在於有氣、有生之外,同時有著有知、有義的道德規範,其訴求不在使人成為一個「無欲無求的聖人」,而是一個「有氣有生、有知有義的自然人」。因此荀子是在儒家成聖成賢、偏重理性的道德感中,同時注入對人性的理解與包容,肯認了人的自然面向與感性經驗。

2022.1.20(四)
上述是就人的本質來看,而就天的本質來看。《荀子.天論》:「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意指大自然運行有其一定的規律,不受人世興亂的影響,它不因堯而存在,也不因桀而消亡。這也是他與孔子思想最大的差異之處,孔子相信天的存在,而且是有意志的天,「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天有辨析善惡的性格,人的作為若違背了天理,便會受到天的處罰,祈禱也無用。這樣的天人關係,可上溯至商周時期,類似西方上帝的概念。天既是自然萬物的主宰,也是人世秩序的主持者。「知天命」,可說是儒家思想的特點,人一生的道業,都是為了完成這個使命。

2022.1.21(五)
然而,荀子的「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卻否定了天主宰的能力,它沒有了神祕的人格,也沒有賞罰意志,只是一個客觀的存在;不僅如此,人還可以制天而用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故錯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這兩句即體現了荀子的天人觀,與其推崇、讚美上天,不如去了解自然變化的規律而善用之。

[*]出自《荀子.正名篇》,原文:「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與騁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與理物而勿失之也!願於物之所以生,孰與有物之所以成!故錯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

2022.1.22(六)
從上述兩者,即人與天的本質,便不難想見荀子為何重視禮義之治,即外在制度的規範。因人以欲為性,也因天僅只是常數的存在,不再是道德判斷的來源,所以人需要制禮義以分之、需要依賴外在條件的制約。之後韓非即是吸納了荀子的觀點,結合法、術、勢,而成為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2022.1.23(日)
《荀子》〈宥坐篇〉中:「遇不遇者,時也;死生者,命也。」而〈禮論篇〉中:「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終始俱善,人道畢矣。」由這兩則可見,荀子一方面講生有時、死有時;另一方面也講終始俱善、人道方盡。這裡的「俱善」,除了指事死如事生、喪禮的合於規範,同時也指義禮在生命過程的貫徹,不為苟生而背義,終始俱善,才算得上是「人道畢矣」。

因此,要談荀子的思想,起碼必須包括三方面的理解,即:人性的本能、自然的規律與禮義的教化,意即只要是人便一定會走向死亡,這是「自然的規律」;而人也一定是求生怕死的,這是「人性的本能」,但倘若只有自然的規律和人性的本能,充其量只是一種「生命的過程」,唯有加上「禮義的教化」,才算是活出了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或說,荀子的思想,一方面搓揉了「人性立場」——性惡說的思想根源,一方面也融合了儒家的「人文立場」——道德修養的精神境界,以及道家的「自然立場」——順應天地的聚散規律,是對這三個立場觀點的開放與同時考慮。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知道自己重要的是什麼

驚!44歲和60歲是人體兩大「斷崖式」老化關鍵期 如文章所說,今年44歲,確實是比較明顯有感覺老化的一年,頭髮白了許多,老花也增加不少……在比以往更常感覺到心有餘而力不足時,常讓我想到電影《阿甘正傳》中的這段話: 我不覺得人的心智成熟,是愈來愈寬容,什麼都可以接受;相反的,那應該是一個逐漸剔除的過程,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什麼、不重要的是什麼,然後做一個簡單的人。 這陣子,確實感覺到在客觀條件有限,即可用的體力及時間更需要珍惜與惦量著使用的情形下,人是應該得如上面所說的,學習逐漸剔除、學習知道自己重要的是什麼、不重要的是什麼。 由此想到時間管理的四個象限,也就是得多省著點心力、專注在第二象限:「不緊急但重要」的事。仔細想想,就是因為不緊急,所以這一象限的內容,往往一再被我們忽略、不斷向後拖延;但實際上,會將它們列為重要的,很可能就是因為這些才是我們內在潛在的人生目標與真正想做的事。 其實,所謂時間管理就是「取捨」吧,把取捨兩字拆開來看,應該說人生的前階段,重點在「取」 ,是從「必要東西的累積與獲得」中,去建構起人生,也或許在這個階段,我們無可避免會被許許多多第一、三象限中的事情給拖著跑;然到了人生的後半段,卻是應該在「捨」,是從「不必要東西的拒絕與刪除」中,也就是第一、三象限的退場,把自己心裡認為重要的,卻一直無法好好實現的第二象限給浮現出來。 總之,就是從「取得」走到「捨得」、從「加法」走到「減法」、從「緊急的」走到「重要的」。

低潮的時候

人在低潮的時候, 找一個不思前後、只說沒營養話、陪著你罵人的人,或許比找一個有修養智慧、開口就是心靈雞湯的人有用; 找一個悲觀消極、看得見你頭上烏雲、聽得懂你的黑是什麼黑的人,或許比找一個樂觀積極、眼見都是條條大路通羅馬、不懂你為何看不到光的人有用。 情緒的紓解,或許也是負負才能得正。

《中觀》與《中庸》一樣嗎?

《中觀》用字面的意思直譯,是「中」-「觀」,闡述的是佛教怎麼以「中」的智慧,來「觀(看)」這個世界。簡單來說,祂是一種觀察的方法,所剖析和辯證的是佛教的世界觀。如書中開宗明義道:「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由此句可知,佛教的「中」,是與「因緣生法」、「空」、「假名」這些意涵等義、緊密扣連的。而儒家《中庸》的「中」,則是不偏不易、允執厥中、無過與不及的一種處事原則與修養境界。相比之,佛教的《中觀》偏向萬物存在論的探討,而儒家的《中庸》則是心性工夫論的實踐。 當然,若就信仰層面、實踐層面來說,不論《中觀》或《中庸》,都是一種處世原則的依循、生命意義的提升、人生信念的引導,兩者在這些方面,能相互援引、會通的地方自是不少。然,雖有「相通」,卻難說全然「相同」,因儒佛二家的切入點、實踐方式、關心的、專長的、延伸的、追求的,都各有不同,也各有見地。最簡單的比擬,是如中、西醫之間,兩者雖都是在對治疾病、提升人的身體健康,但實際上中西醫的理論基礎、診斷方法和治療方式,都迥然不同,一概而論之,也等於是抹平了各自的專長與特色。 總之,《中觀》與《中庸》一樣嗎?應該說,不論回答相同或相異,都有失偏頗,是能令其「異中求同」,但也接納兩者「同中存異」,或許是較為理想的。 相關文章: 儒釋道之相較

讀書與寫作

讀書與寫作,不該用「相得益彰」、「相輔相成」這類的詞來形容,雖不致不對,但總還是過於刻意與用力了些。 應說(也或者是浪漫地說、理想地說),讀書與寫作,是一種出入間自然平衡的關係。書讀多了,想法就多了;想法多了,自然便想抒發宣洩,而不吐不快。此情無關乎是以閱讀來提升寫作,或以寫作來維持閱讀等等,而只是極其自然的、單純的、一出一入的平衡、有來有往的互動。 那麼,說「相映成趣」或許會比「相得益彰」、「相輔相成」好些;總之,不那麼作務實與利益之想,而只是單純體會兩者間的興味與怡然……

小愛的修行

都說修行要走入大愛,然而或許真正的修行在小愛。 大愛是清明,但許多時候,只是特意去避開人生的險,而選擇一條相對簡單、沒有煩惱與過多情愛牽纏的路; 小愛看似染塵,但其實是直迎各種人生可能的挑戰和試煉,真正在人心萬般難以捉摸與調御的愛憎取捨裡,一步步淬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