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每日小記(29)


2021.12.27(一)
今天讀《宗教經驗之種種》書裡兩段:

「大部分的皈依,當意志竭力使一個人快要到達所渴望的完全合一的境界時,似乎真正最後的一步必須留给其他力量去完成,必須不經意志的活動來達成。」[1]

「個性植根於情感,並且只有在情感深處,在個性更隱晦與盲目的層次,才是我們在世界中得以掌握正在發生的事實,以及直接理解事件如何發生,工作如何完成的地方。與這個包含著生動的個人情感的世界相比,理智所觀想的那個普遍化的客觀世界並不可靠,也沒有生氣。」[2]

想想,或許「宗教」就跟「愛情」一樣,兩者是都需要理性,但只有理性或太過理性,也就碰觸不到那個最觸動人心、最迷人的部分。也確如書中所言,理智或許也是一種「觀想」、一種「建構」,是我們對直覺的、本能的、經驗的克制與修正後,「知識加工」、「後天加工」得來的「真實」。我如是想,科學掛帥的今日,我們慣以為常、理性解釋下的那個「客觀的世界」,真的有比我們在每個當下,全然敞開、經驗感受到的世界真實嗎?好比,地球是圓的,有比我站在這裡,感受到的「地球是平的」真實嗎?「地球是圓的」,是經過學習、二手的概念;而「地球是平的」,卻是我腳下、直接而來、真真切切感受到的經驗。

[1]James, William. 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A Study in Human Nature(New York: Modern Library, 1929)(中譯:《宗教經驗之種種》,蔡怡佳、劉宏信譯。台北:立緒,2001,頁251。)

[2]同上,頁598-599。

2021.12.28(二)
今接到一通詢問助印的電話,詢問身邊的親友最近諸事不順,助印是否可以得到「加持」、會不會改善?其實,類似這樣的電話不少,我也明白他們期待我說「是」,即便最後的結果不是,他們也不會深究,或也只是當下想求個心安、求個安慰……但我還是說,我們主要是推廣靜心寫字、靜心抄經,至於其他的,至多只能說,是發出好願善念,也相信、希望這些好願善念,終也能回到我們身上……但通常我這樣回答時,總是像潑人冷水,一下子澆熄了對方的期待……我想我可能不是一個好的銷售員,我是相信「心力」大於「法力」、「神力」,如果說一個人因為經典,改變了命運,那是他自己「加持」了自己,而經典只是「助緣」,是自心的力量,使生命改變,不由其他。

2021.12.29(三)
硬筆字比賽,明年進入第四年,也是值得記錄的一年,作法會如一般硬筆字比賽,有字體的分組。這看似只是一個作法的調整,但對我的意義,卻不只如此,而是代表經過三年的舖陳和努力,作法和經驗都漸趨成熟,因此有信心和把握,將比賽作更細緻的處理,讓這個機關內的活動,也能漸漸朝與外界比賽相同的水準、標準來舉辦。一年一年、一步一腳印,看著這個比賽日益穩健,我其實是十分欣喜與安慰的。

2021.12.30(四)
明年兩組比賽題目,我都十分喜歡,成人組出自《大學》,選大學八條目,從個人的修身進德,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乃至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理想,層次讀來,很有激勵性和啟發性。青少年組選《荀子.勸學》段,積蹞步、積小流,向來是我喜歡的,腳踏實地、日久見功,時間其實不會虧待我們什麼,終會如實地投以相應的回報。做多,它不會少給予你;做少,它也無法多賜與你。


2021.12.31(五)
各個宗教相同嗎?我的想法是「雖有相通,卻也不同」,不必勉強求同,勉強化約成同一種解釋。或許這樣的比喻不見得到位,但多少可抓住我想表達的意思。比方,中醫與西醫,相同嗎?可說相同,因為它們都是一種健康醫學,但完全相同嗎?卻也不是,而是各有各的理論、各有各的特色,所專長處理的病症也不一樣。同樣的,中文與英文,相同嗎?它們都是語言文字、都有助於溝通,但一樣也很難說它們完全相同。求同,是好的,可助於整體的和諧、對話的流暢,但「過分地化約」不同宗教、思想、領域、學門的內涵,其實也是一種「損失」,如當把中醫、西醫只視作相同,就體會不到它們一者重因、一者重緣,一者重形、一者重神,各自的觀點和擅長;而當把中文、英文一概而論,也不會發現它們背後,原來有著方塊字與字母、兩種不同組成邏輯的文字系統。

2022.1.1(六)
宗教也是這般,祂們所處理、關心的,雖都是生命身心的安頓,卻也有著各自不同的終極關懷、理想境地;只是宗教追求真理,而我們通常傾向真理只有唯一、是一個標準答案,所以總設想祂們帶領的,是同一條路徑、同一個出口。但真理雖是至上的,卻不代表它不可以是多元的、各有特色的,得抹平成同一主張的。我想說的大概是,「求同」固然是一種和諧、一種圓滿,但「辨異」一樣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更精確地掌握其中的理趣,它同時代表著豐富、多樣和包容。「互異」並不就差於「同一」。

2022.1.2(日)
元旦假期,比起新年新希望,我更想記錄的是,這是每日小記的第200天,超過了一年的1/2。這個部落格,大概是2012年設立的(也或許更早),中間停了許久,到2019,才因為讀書的關係,偶爾在這寫點東西,只是也都零零散散地寫。直到今年6/17,受指導教授一篇文章的啟發,才想說那也每天來寫點東西,就跟老師一樣,不多,每天一百字,只是養成自己每天動筆動腦的習慣。寫著寫著,也過了半年,而在這原初的構想外,倒也有個意外的收獲,是過去有些訂閱文章的朋友、網友,又因為這樣重新連繫了起來。一隔數年,彼此的生活都改變了不少,可說既是「舊友」,也是「新知」,許多的又驚又喜在裡面,這或許也算是我日復一日、老實作功課,所得到的一些額外的獎勵吧。😊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知道自己重要的是什麼

驚!44歲和60歲是人體兩大「斷崖式」老化關鍵期 如文章所說,今年44歲,確實是比較明顯有感覺老化的一年,頭髮白了許多,老花也增加不少……在比以往更常感覺到心有餘而力不足時,常讓我想到電影《阿甘正傳》中的這段話: 我不覺得人的心智成熟,是愈來愈寬容,什麼都可以接受;相反的,那應該是一個逐漸剔除的過程,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什麼、不重要的是什麼,然後做一個簡單的人。 這陣子,確實感覺到在客觀條件有限,即可用的體力及時間更需要珍惜與惦量著使用的情形下,人是應該得如上面所說的,學習逐漸剔除、學習知道自己重要的是什麼、不重要的是什麼。 由此想到時間管理的四個象限,也就是得多省著點心力、專注在第二象限:「不緊急但重要」的事。仔細想想,就是因為不緊急,所以這一象限的內容,往往一再被我們忽略、不斷向後拖延;但實際上,會將它們列為重要的,很可能就是因為這些才是我們內在潛在的人生目標與真正想做的事。 其實,所謂時間管理就是「取捨」吧,把取捨兩字拆開來看,應該說人生的前階段,重點在「取」 ,是從「必要東西的累積與獲得」中,去建構起人生,也或許在這個階段,我們無可避免會被許許多多第一、三象限中的事情給拖著跑;然到了人生的後半段,卻是應該在「捨」,是從「不必要東西的拒絕與刪除」中,也就是第一、三象限的退場,把自己心裡認為重要的,卻一直無法好好實現的第二象限給浮現出來。 總之,就是從「取得」走到「捨得」、從「加法」走到「減法」、從「緊急的」走到「重要的」。

低潮的時候

人在低潮的時候, 找一個不思前後、只說沒營養話、陪著你罵人的人,或許比找一個有修養智慧、開口就是心靈雞湯的人有用; 找一個悲觀消極、看得見你頭上烏雲、聽得懂你的黑是什麼黑的人,或許比找一個樂觀積極、眼見都是條條大路通羅馬、不懂你為何看不到光的人有用。 情緒的紓解,或許也是負負才能得正。

《中觀》與《中庸》一樣嗎?

《中觀》用字面的意思直譯,是「中」-「觀」,闡述的是佛教怎麼以「中」的智慧,來「觀(看)」這個世界。簡單來說,祂是一種觀察的方法,所剖析和辯證的是佛教的世界觀。如書中開宗明義道:「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由此句可知,佛教的「中」,是與「因緣生法」、「空」、「假名」這些意涵等義、緊密扣連的。而儒家《中庸》的「中」,則是不偏不易、允執厥中、無過與不及的一種處事原則與修養境界。相比之,佛教的《中觀》偏向萬物存在論的探討,而儒家的《中庸》則是心性工夫論的實踐。 當然,若就信仰層面、實踐層面來說,不論《中觀》或《中庸》,都是一種處世原則的依循、生命意義的提升、人生信念的引導,兩者在這些方面,能相互援引、會通的地方自是不少。然,雖有「相通」,卻難說全然「相同」,因儒佛二家的切入點、實踐方式、關心的、專長的、延伸的、追求的,都各有不同,也各有見地。最簡單的比擬,是如中、西醫之間,兩者雖都是在對治疾病、提升人的身體健康,但實際上中西醫的理論基礎、診斷方法和治療方式,都迥然不同,一概而論之,也等於是抹平了各自的專長與特色。 總之,《中觀》與《中庸》一樣嗎?應該說,不論回答相同或相異,都有失偏頗,是能令其「異中求同」,但也接納兩者「同中存異」,或許是較為理想的。 相關文章: 儒釋道之相較

讀書與寫作

讀書與寫作,不該用「相得益彰」、「相輔相成」這類的詞來形容,雖不致不對,但總還是過於刻意與用力了些。 應說(也或者是浪漫地說、理想地說),讀書與寫作,是一種出入間自然平衡的關係。書讀多了,想法就多了;想法多了,自然便想抒發宣洩,而不吐不快。此情無關乎是以閱讀來提升寫作,或以寫作來維持閱讀等等,而只是極其自然的、單純的、一出一入的平衡、有來有往的互動。 那麼,說「相映成趣」或許會比「相得益彰」、「相輔相成」好些;總之,不那麼作務實與利益之想,而只是單純體會兩者間的興味與怡然……

小愛的修行

都說修行要走入大愛,然而或許真正的修行在小愛。 大愛是清明,但許多時候,只是特意去避開人生的險,而選擇一條相對簡單、沒有煩惱與過多情愛牽纏的路; 小愛看似染塵,但其實是直迎各種人生可能的挑戰和試煉,真正在人心萬般難以捉摸與調御的愛憎取捨裡,一步步淬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