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每日小記(30)


2022.1.3(一)
最近在想,一個人低落時,跟他說這真的好糟糕、好讓人灰心,或許比跟他說這不用焦慮、這沒什麼,更能同理他的感受;一個人生氣時,或許是罵得比他更勝、更兇,比起告訴他不能發火、不要執著、要放下看開之類的,更能平息他的憤怒;一個人灰心挫折時,是跟他說你真的很衰、很背,或許比失敗很可貴、愈挫愈勇云云的勵志宣言,更能安慰到他的失望、不得志。這些話,乍聽彷彿「火上加油」,但想想當我們低潮低落時,是不是也覺得後者,其實更讓人覺得抒發、覺得有人理解自己?

2022.1.4(二)
這不是說我們不需要正向的東西,而是說情緒本身就不是一個在理性範圍的東西,它情緒的來,也須情緒的走,得用排解的方式去釋放,而不是拿一個道德滿分、理性滿分的特效藥,想快速止住它、抹平它。我們過不去的,從來都是「情緒」,而不是「道理」……

20221.5(三)
因此,其實也不太勉強自己在低潮時,去過度的樂觀思考……都不快樂了,還勉強要把自己拉起來,不是很違反自然嗎?好像已經生病了,還硬逼自己要去運動健身一樣。壞情緒就跟身體生病一樣,都是身心理正常的反應,甚至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健康的機制。心情不好時,一樣是好好休息,情緒退了,那些本能的、正向的意識,多半也會自然地回來。總之,是順著真實的情緒,與它共處,愈去壓制,其實反而波動得愈厲害、愈不舒服。而安慰一個人,或許也是這般,得用他的心情、他的感受、他的語言,來「呼應」他的情緒,而不是想把他帶到哪。

2022.1.6(四)

雖然現在談陳時中,好像便會牽涉到政治,但他昨天這段話,還是很讓我感動。它提醒了我,妹妹前陣子的「回家」,也是因為有這樣一群人在工作崗位上盡心盡責,我們一家人才能夠團聚。有句話說:「歲月靜好,是因有人替你負重前行」,想想疫情兩年了,若沒有這些各行各業、林林總總的第一線人員,我們何以能擁有如此安穩靜好的日子?

2022.1.7(五)
說來也慚愧,讀書這兩三年,都是到年底這個時候,才真正有把比較多的心思,放在有原心的工作上。這些工作的其中一部分,便是整理一年來同學的來信。平常對這些信件,多半是當例行公事在處理,因此也或許有些來去匆匆。今天一邊整理時,才覺得怎麼有些內容,好像之前都不曾看過,於是便把這些信,重讀了一回……讀著讀著,有些欲罷不能,於是又再把過去三年所有同學的信,也翻出來重看一次。

在這些信件中,我看到現在有些固定在通信的同學,他們先前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的來信,等於是借這個機會,重溫在這個過程中,與他們是如何熟悉熟識了起來,如何在一次次書信往返中,了解了他們的點點滴滴……這好似是一個回憶的旅程,像交往許久的朋友,重看當年彼此初識時青澀模樣的感覺。

2022.1.8(六)
於是,我把這些信一封封重新展開,收進透明資料夾中,這樣就可以隨時翻翻看看。我與這些同學們,雖然都從未謀面,但若問我,這兩三年留下最珍貴的東西是什麼,我會毫不猶疑地說,就是這一封封的信件。信裡有真誠、有情意、有他們悔不當初的表白,也有對未來的憧憬和盼望,人之常情,他們亦然。而有些時候,也讓我感覺到,比起現在時下動輒劍拔弩張的各種言論,他們因自卑而反應在字裡行間的客氣小心,相較之,其實是何等的親和有禮。

2022.1.9(日)
最近在看這本書。它吸引我的地方,是以「概念」來介紹宗教,而不是一般多以一個個宗教來談。這些概念如:「有誰在」、「一化為多」、「流浪者」、「先知」、「末日」、「宗教成為個人的事」、「神祕主義和電影明星」 、「憤怒的宗教」、「宗教末路」,是以四十個不同的主題或關鍵字,來說明為什麼會有宗教、宗教從何而來、祂原初的構想是什麼、當中為什麼轉變、又如何轉變等等。我自覺是一個蠻有創意的呈現,也或如書上所寫,這是一個帶領年輕世代認識宗教的方式。從概念的理解來說,也等於是從WHY來說,著重的不是「是什麼」,而是「為什麼」,是暫且放下信仰的神聖地位,只單純用探奇的眼光,來認識宗教、理解宗教。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知道自己重要的是什麼

驚!44歲和60歲是人體兩大「斷崖式」老化關鍵期 如文章所說,今年44歲,確實是比較明顯有感覺老化的一年,頭髮白了許多,老花也增加不少……在比以往更常感覺到心有餘而力不足時,常讓我想到電影《阿甘正傳》中的這段話: 我不覺得人的心智成熟,是愈來愈寬容,什麼都可以接受;相反的,那應該是一個逐漸剔除的過程,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什麼、不重要的是什麼,然後做一個簡單的人。 這陣子,確實感覺到在客觀條件有限,即可用的體力及時間更需要珍惜與惦量著使用的情形下,人是應該得如上面所說的,學習逐漸剔除、學習知道自己重要的是什麼、不重要的是什麼。 由此想到時間管理的四個象限,也就是得多省著點心力、專注在第二象限:「不緊急但重要」的事。仔細想想,就是因為不緊急,所以這一象限的內容,往往一再被我們忽略、不斷向後拖延;但實際上,會將它們列為重要的,很可能就是因為這些才是我們內在潛在的人生目標與真正想做的事。 其實,所謂時間管理就是「取捨」吧,把取捨兩字拆開來看,應該說人生的前階段,重點在「取」 ,是從「必要東西的累積與獲得」中,去建構起人生,也或許在這個階段,我們無可避免會被許許多多第一、三象限中的事情給拖著跑;然到了人生的後半段,卻是應該在「捨」,是從「不必要東西的拒絕與刪除」中,也就是第一、三象限的退場,把自己心裡認為重要的,卻一直無法好好實現的第二象限給浮現出來。 總之,就是從「取得」走到「捨得」、從「加法」走到「減法」、從「緊急的」走到「重要的」。

低潮的時候

人在低潮的時候, 找一個不思前後、只說沒營養話、陪著你罵人的人,或許比找一個有修養智慧、開口就是心靈雞湯的人有用; 找一個悲觀消極、看得見你頭上烏雲、聽得懂你的黑是什麼黑的人,或許比找一個樂觀積極、眼見都是條條大路通羅馬、不懂你為何看不到光的人有用。 情緒的紓解,或許也是負負才能得正。

《中觀》與《中庸》一樣嗎?

《中觀》用字面的意思直譯,是「中」-「觀」,闡述的是佛教怎麼以「中」的智慧,來「觀(看)」這個世界。簡單來說,祂是一種觀察的方法,所剖析和辯證的是佛教的世界觀。如書中開宗明義道:「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由此句可知,佛教的「中」,是與「因緣生法」、「空」、「假名」這些意涵等義、緊密扣連的。而儒家《中庸》的「中」,則是不偏不易、允執厥中、無過與不及的一種處事原則與修養境界。相比之,佛教的《中觀》偏向萬物存在論的探討,而儒家的《中庸》則是心性工夫論的實踐。 當然,若就信仰層面、實踐層面來說,不論《中觀》或《中庸》,都是一種處世原則的依循、生命意義的提升、人生信念的引導,兩者在這些方面,能相互援引、會通的地方自是不少。然,雖有「相通」,卻難說全然「相同」,因儒佛二家的切入點、實踐方式、關心的、專長的、延伸的、追求的,都各有不同,也各有見地。最簡單的比擬,是如中、西醫之間,兩者雖都是在對治疾病、提升人的身體健康,但實際上中西醫的理論基礎、診斷方法和治療方式,都迥然不同,一概而論之,也等於是抹平了各自的專長與特色。 總之,《中觀》與《中庸》一樣嗎?應該說,不論回答相同或相異,都有失偏頗,是能令其「異中求同」,但也接納兩者「同中存異」,或許是較為理想的。 相關文章: 儒釋道之相較

讀書與寫作

讀書與寫作,不該用「相得益彰」、「相輔相成」這類的詞來形容,雖不致不對,但總還是過於刻意與用力了些。 應說(也或者是浪漫地說、理想地說),讀書與寫作,是一種出入間自然平衡的關係。書讀多了,想法就多了;想法多了,自然便想抒發宣洩,而不吐不快。此情無關乎是以閱讀來提升寫作,或以寫作來維持閱讀等等,而只是極其自然的、單純的、一出一入的平衡、有來有往的互動。 那麼,說「相映成趣」或許會比「相得益彰」、「相輔相成」好些;總之,不那麼作務實與利益之想,而只是單純體會兩者間的興味與怡然……

小愛的修行

都說修行要走入大愛,然而或許真正的修行在小愛。 大愛是清明,但許多時候,只是特意去避開人生的險,而選擇一條相對簡單、沒有煩惱與過多情愛牽纏的路; 小愛看似染塵,但其實是直迎各種人生可能的挑戰和試煉,真正在人心萬般難以捉摸與調御的愛憎取捨裡,一步步淬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