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期一次演講,講者談儒家思想時,約略提到了荀子;而我便是那時開始對荀子產生了興趣,期末時,還以其與佛教思想之可共通處為題,交了一份報告。然而,因為是自修的,讀時也有些快速潦草,其實並不太確定自己是否真有掌握荀子的思想,或有無錯解,因此這次看到台大推廣中心有開荀子的課,便二話不說報名了。
巧合的是,第一堂上課,授課老師趙飛鵬教授便說,自己當年讀荀子時,事實上是覺得索然無味;直到學佛之後再回過頭看荀子,才發覺荀子思想對人生世間法,其實是很有參考價值的。而這或許也說明了上學期講座時,自己為何一聽到荀子思想,便覺得如此感興趣。
其實在此之前,我跟許多人一樣,對荀子的印象,都僅停留在「性惡論」。此也如同老師給荀子的註解:「被遺忘、冷落的儒家」,大多數人對荀子的了解都不深。而其性惡論,一是原義被人錯解,二是「性惡論」畢竟不若「性善論」理想浪漫(以佛學來說,便是真常唯心的觀點,更顯得討喜、符合人們的期待),更遑論其思想,後被極端發展成法家,出了學生李斯,都是造成荀子在中國哲學被邊緣化,或被評為「孔門異端」的原因。
然而客觀地說,荀子的禮治思想,其實對後世儒家與中國政治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且若更進一步、追本溯源回到荀子的根本立場來看,荀子可說是第一位具有現代自然科學觀的中國哲學家,其「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是把自然觀放在「天」,以科學的眼光來看待我們所處的環境;而「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質也,欲者情之應也」,是把自然觀放在「人」,以人性的眼光來理解性、情、欲的同體異名。不論天論、人性論、禮法論,可說都是依此為核心,從自然的規律、人性的本能到禮義的教化,一以貫之開展成型的。
總言之,荀子是在儒家成聖成賢、偏重理性的道德感中,同時注入對人性的理解與包容,肯認了生命的自然面向與感性經驗。其人生觀是對「自然立場」、「人性立場」與「人文立場」三個觀點的開放,既對道德禮義、人生責任、人生意義,能勇於承擔和實踐,也對生命的本質、形式和過程,有開闊豁達的理解。
巧合的是,第一堂上課,授課老師趙飛鵬教授便說,自己當年讀荀子時,事實上是覺得索然無味;直到學佛之後再回過頭看荀子,才發覺荀子思想對人生世間法,其實是很有參考價值的。而這或許也說明了上學期講座時,自己為何一聽到荀子思想,便覺得如此感興趣。
其實在此之前,我跟許多人一樣,對荀子的印象,都僅停留在「性惡論」。此也如同老師給荀子的註解:「被遺忘、冷落的儒家」,大多數人對荀子的了解都不深。而其性惡論,一是原義被人錯解,二是「性惡論」畢竟不若「性善論」理想浪漫(以佛學來說,便是真常唯心的觀點,更顯得討喜、符合人們的期待),更遑論其思想,後被極端發展成法家,出了學生李斯,都是造成荀子在中國哲學被邊緣化,或被評為「孔門異端」的原因。
然而客觀地說,荀子的禮治思想,其實對後世儒家與中國政治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且若更進一步、追本溯源回到荀子的根本立場來看,荀子可說是第一位具有現代自然科學觀的中國哲學家,其「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是把自然觀放在「天」,以科學的眼光來看待我們所處的環境;而「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質也,欲者情之應也」,是把自然觀放在「人」,以人性的眼光來理解性、情、欲的同體異名。不論天論、人性論、禮法論,可說都是依此為核心,從自然的規律、人性的本能到禮義的教化,一以貫之開展成型的。
總言之,荀子是在儒家成聖成賢、偏重理性的道德感中,同時注入對人性的理解與包容,肯認了生命的自然面向與感性經驗。其人生觀是對「自然立場」、「人性立場」與「人文立場」三個觀點的開放,既對道德禮義、人生責任、人生意義,能勇於承擔和實踐,也對生命的本質、形式和過程,有開闊豁達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