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秦諸子對「天」的看法:
(一)人格天—天神—墨家:跟人一樣有意志、思想
(二)形上天—天道—道家(老子):原理、原則、根源的存有
(三)德性天—天命—儒家(孔、孟):價值的根源、命(命令,作責任解)
(四)自然天—天理—儒家(荀子):客觀的存在
就理論而言,荀子的看法是最接近現代科學所認識的天。
二、天論: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彊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故水旱不能使之飢,寒暑不能使之疾,祆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養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飢,寒暑未薄而疾,祆怪未至而凶。受時與治世同,而殃禍與治世異,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於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翻譯參考)
天行:自然的運行
有常:有其常規
應之以治:以人間的安治去回應自然
養備:養育完備
動時:舉動合時
不貳:貳通忒,差異
祆怪:大自然罕見的變異,如日蝕、地震
罕:錯字,為逆
倍:通背,違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