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 vs. 無我:
《般若燈論釋》:
諸佛或說我,或說於無我,諸法實相中,無我無非我。
為彼說有我,亦說於無我,諸佛所證法,不說我無我。
佛教談「我」,談的是「假名我」;
佛教談「無我」,談的是「五蘊非我」。
否定自我感,而非否定自我,否定的是五「取」蘊;
否定「自我的執著」,而非否定「自我」。
二、雖空亦不斷,雖有而不常:
連續變化序列中、動態的存在,如:生米vs.熟飯、水vs.冰塊。
三、中觀特色:雙遮兩邊、破而不立、蕩相遣執
《迴諍論》:
「若我宗有者,我則是有過,我宗無物故,如是不得過。」
「若我有宗有宗相者,我則得汝向所說過。」
嘉祥吉藏:
「將此等戲論掃盡,自見經論本意。」
中觀只告訴你思維的方式和理路,而不下定論;破二不著一。
「怎麼想」,比「是什麼」更重要。
四、一切實非實,亦實亦非實,非實非非實,是名諸佛法。
(一)龍樹的原意:
肯定一切、否定一切、不肯定也不否定一切。
中觀認為的最高境界,不是「無我」,是「無我無非我」。
(二)天台的解釋:
一切實非實=>差別門:實與非實
亦實亦非實=>圓融門:雙即(天台傾向)
非實非非實=>絕待門:兩邊皆否定
是名諸佛法。
五、小乘與大乘:
(一)無常=生滅=空=不生不滅(空=絕對境界、雙遮兩邊)
龍樹以無自性義,成立緣起即空,空即緣起,也就貫通了「佛法」(大乘稱之為「聲聞法」)與「大乘佛法」的對立。
(二)小乘 vs. 大乘:
無常 vs. 無常非無常
無我 vs. 無我非無我
緣起 vs. 性空
生滅 vs. 不生不滅
轉染成淨 vs. 不垢不淨
因地 vs. 果地
二元 vs. 不二
斷煩惱、證菩提 vs. 煩惱即菩提
出世間證涅槃 vs. 世間即涅槃
(三)大乘佛法對小乘佛法,並非「否定」,而是「深化」。
ex: 不是否定無常,而是深化無常。
(四)小乘立場認為大乘佛法過於「玄妙」,失去佛法原始、素樸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