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觀的「空」:
中觀的空,不是一種「主張、立場、學說、觀點」,而是一種「方法」;它是「概念的否定」,不是「現象的抹滅」;它不否定「存在」(being),否定的是對「存在的執著」(sense of being)。
二、離於兩邊,破而不立:
「在邪若去,正亦不留;至論道門,未曾邪正。」
「若言而無當,則解一切佛教立意;若破而不立,則解一切佛教破意。」——嘉祥吉藏
解說參考:悉斷一切見
邪是顛倒,固然要破,但破邪之後,也無所謂「正」以作為立場;此時正也是顛倒,也需要破,因此而說空亦復空。可知,中觀學所謂的「正見」,其本身未必是一種「見」,卻是在於「離諸見」。
換言之,一般的否定可能是為了某種肯定,因此有所破乃是為有所立。但就《中論》而言,其只是單純的否定,破只是為了破,僅是為了「離諸見」,而無所肯定,未必是另立正見;因此《中論》之論破雖為方法,但亦可視為其目的本身。
吉藏所謂的「破邪顯正」,表面上破邪是為顯正,但最後連破邪之念也必須破,所以《中觀論疏》說:「在邪若去,正亦不留」,可知邪正之分僅為對治之用,而一旦邪見不存,也無所謂正見可言,使人對一切皆不起執著。因此,吉藏表示不可把立視為立,反而是「言而無當」,才是掌握佛教所謂之立。相對地,若能理解破就是破,而不是一種立,則吉藏認為才是把握到中觀所謂之破。
三、無自性空,因果宛然:
自性空(勝義諦)/ 因緣有(世俗諦);
「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
值得分享的上課筆記,每週二於我是智慧的饗宴。
——2019/10/8,佛教哲學專題《中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