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佛不相同也,只可言其相通耳。儒家從不離開人來說話,其立腳點是人的立腳點,說來說去總還歸結到人身上,不在其外。佛家反之,他站在遠高於人的立場,總是超開人來說話,更不復歸結到人身上——歸結到成佛。前者屬世間法,後者則出世間法,其不同彰彰也。
敢問兩家相通之處其可得而言之耶?曰,是不難知。兩家既同為對人而言其修養,則是必皆就人類生命所得為力者而說矣。其間安得不有相通處耶?
善學者蓋不難於此得其會通焉。然固不可彼此相附會而無辨也。——梁漱溟〈儒佛異同論〉
讀梁漱溟〈儒佛異同論〉,心有戚戚焉。
在宗教實踐的大方向上,講究「求同、融貫」,這點我是認同的;也覺得彼此在理想上對話、交流、互惠,放下意識型態的分別設限,才是一個真正宗教人應有的胸懷。
然雖是如此,在理論內涵上,我卻是傾向「辨異、抉擇」的,意即每個宗教固然都是導向人生意義的尋找、精神生活的實現,卻也不能一概而論。不同的宗教或哲學,其立足的思想、詮釋的方式、實踐的目標,本就不盡相同,若僅以「彼此皆同」一語帶過,其實也是失去對每個思想內涵深入的理解,而流於一種片面、模糊、輕易的化約。
換個角度來說,各個宗教可以是合作的,整體和諧便趨近於「道」,但各自差異與不同,卻是有的,無須勉而強同。如同人身上的四肢五官,強調的是彼此整體的配合與協作,但卻各有各的功能,也需要不同的理解方式,不能說眼睛等於鼻子、耳朵等於嘴巴,醫學分科即代表各有各的學問、各有各的脈絡系統,「相通」未必等於「相同」。
敢問兩家相通之處其可得而言之耶?曰,是不難知。兩家既同為對人而言其修養,則是必皆就人類生命所得為力者而說矣。其間安得不有相通處耶?
善學者蓋不難於此得其會通焉。然固不可彼此相附會而無辨也。——梁漱溟〈儒佛異同論〉
讀梁漱溟〈儒佛異同論〉,心有戚戚焉。
在宗教實踐的大方向上,講究「求同、融貫」,這點我是認同的;也覺得彼此在理想上對話、交流、互惠,放下意識型態的分別設限,才是一個真正宗教人應有的胸懷。
然雖是如此,在理論內涵上,我卻是傾向「辨異、抉擇」的,意即每個宗教固然都是導向人生意義的尋找、精神生活的實現,卻也不能一概而論。不同的宗教或哲學,其立足的思想、詮釋的方式、實踐的目標,本就不盡相同,若僅以「彼此皆同」一語帶過,其實也是失去對每個思想內涵深入的理解,而流於一種片面、模糊、輕易的化約。
換個角度來說,各個宗教可以是合作的,整體和諧便趨近於「道」,但各自差異與不同,卻是有的,無須勉而強同。如同人身上的四肢五官,強調的是彼此整體的配合與協作,但卻各有各的功能,也需要不同的理解方式,不能說眼睛等於鼻子、耳朵等於嘴巴,醫學分科即代表各有各的學問、各有各的脈絡系統,「相通」未必等於「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