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佛教於越南王朝的入世參與


現今廣為西方國家熟知、由一行禪師提倡的「入世佛教(Engaged Buddhism)」,發源地在越南。入世佛教主張將正念禪定及佛法,應用在關懷社會弱勢社群及社會運動的參與上,舉凡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環境等一切社會層面,均是入世佛教關注的範疇。實際上,佛教的入世參與,在越南王朝便曾是如此。自十世紀越族立國以來,佛教僧侶便對越南朝政、教育、文化等時務多有參與,一直帶有明顯的入世性格。尤其在十至十四世紀李朝、陳朝時期,甚至是「帝僧共治天下 」,具有相當的政治色彩與影響力。

如此原因,可上溯至越南封建王朝前期(約當丁朝、前黎朝 968-1009 A.D.),當時社會因尚無文廟、國子監等公辦教育機構,民間教育遂只能仰賴寺廟體系中,精通儒、釋、道、天文、地理、醫術等等的越南僧人。因此,為百姓講學授課的僧侶,不但在當時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也因知識份子缺乏,僧人遂成為社會菁英,積極參與朝政、外交,而成為受到君王重用、維護越南王朝的重要支柱。聖嚴法師在〈越南佛教史略〉一文中便寫道:

佛教在越南的發展,確有賴助於各朝王室的保護及提倡。在丁黎兩朝之際,對於佛教的依重,除了信仰的因素,尤其有文化的因素。當時的越南,文化落後,知識未曾普及,才識之士,實在不多。唯有佛教的僧人之中,受有高度文化的熏習,智慧才具,均非一般俗人可比。建國保民,有賴於僧人的才能及智慧,乃是必然的趨勢。[1]

到了十世紀,李公蘊在萬行禪師為首的僧侶集團支持下,創建李朝(1009-1226 A.D.),李公蘊登基後,尊萬行禪師為國師,以佛教為國教,李朝二百年,正是越南佛教發展最為興盛、關鍵的時期。此時期諸王皆大力弘揚佛教,廣興寺院、度民為僧,以佛法善導百姓,僧侶也因此備受禮遇優寵。此後接續李朝的陳朝(1226-1400 A.D.),亦繼續發揚佛教,歷代君王無不傾人力、物力大興佛教。總計李、陳兩朝前後四百年間,便有八位君王出家為僧。當時佛教之興盛,如《越鑑通考總論》所述乃:「僧尼民間半,佛寺天下滿」。直到陳朝中葉,佛教漸生弊端、儒學興起;到了陳末期,朝廷改採「抑佛重儒」政策,佛教的影響力方漸驅衰微。

以上可見,佛教與越南歷代王朝政事,是緊密結合、息息相關的,傾向「政教合一」的特色。在如此的社會氛圍中,並無宗教不得干政的觀念,反而認為佛教的參與,對國家政治的安定清明具有加分效果。如越南著名學者阮登叔之觀點:

李朝道德文化確為燦爛輝煌無比,文治武功俱數獨絕。君主自幼長自佛門。禪師為太子大臣之師。朝中禪僧參政,王置以上卿官秩。朝臣亦多為禪師弟子,君主後妃禮佛極誠,以私帑廣築佛塔寺院。總言之,君臣心性有如僧侶;後妃亦不啻尼師。彼等生活即如居以佛教精舍中恬靜自適,如此而能國家強盛,天下太平達二百餘年,鄰國未嘗敢致寇讎。此由國君徹底施行仁政,群臣清廉為政,感化民心一致故也。[2]

從中顯示,在越南歷史封建王朝中,宗教無須迴避政事。君主自幼長自佛門、朝臣多為禪師弟子、君臣心性有如僧侶,反而是使國君施仁、群臣清廉,感化百姓同心同德,使李朝內和外平長達二世紀之因。

-----
[1]釋聖嚴,〈越南佛教史略〉,《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83期,1980.10,頁271-299。
[2]釋德念,《中國文學與越南李朝文學之研究》,金剛出版社,1979 年,頁 127。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知道自己重要的是什麼

驚!44歲和60歲是人體兩大「斷崖式」老化關鍵期 如文章所說,今年44歲,確實是比較明顯有感覺老化的一年,頭髮白了許多,老花也增加不少……在比以往更常感覺到心有餘而力不足時,常讓我想到電影《阿甘正傳》中的這段話: 我不覺得人的心智成熟,是愈來愈寬容,什麼都可以接受;相反的,那應該是一個逐漸剔除的過程,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什麼、不重要的是什麼,然後做一個簡單的人。 這陣子,確實感覺到在客觀條件有限,即可用的體力及時間更需要珍惜與惦量著使用的情形下,人是應該得如上面所說的,學習逐漸剔除、學習知道自己重要的是什麼、不重要的是什麼。 由此想到時間管理的四個象限,也就是得多省著點心力、專注在第二象限:「不緊急但重要」的事。仔細想想,就是因為不緊急,所以這一象限的內容,往往一再被我們忽略、不斷向後拖延;但實際上,會將它們列為重要的,很可能就是因為這些才是我們內在潛在的人生目標與真正想做的事。 其實,所謂時間管理就是「取捨」吧,把取捨兩字拆開來看,應該說人生的前階段,重點在「取」 ,是從「必要東西的累積與獲得」中,去建構起人生,也或許在這個階段,我們無可避免會被許許多多第一、三象限中的事情給拖著跑;然到了人生的後半段,卻是應該在「捨」,是從「不必要東西的拒絕與刪除」中,也就是第一、三象限的退場,把自己心裡認為重要的,卻一直無法好好實現的第二象限給浮現出來。 總之,就是從「取得」走到「捨得」、從「加法」走到「減法」、從「緊急的」走到「重要的」。

低潮的時候

人在低潮的時候, 找一個不思前後、只說沒營養話、陪著你罵人的人,或許比找一個有修養智慧、開口就是心靈雞湯的人有用; 找一個悲觀消極、看得見你頭上烏雲、聽得懂你的黑是什麼黑的人,或許比找一個樂觀積極、眼見都是條條大路通羅馬、不懂你為何看不到光的人有用。 情緒的紓解,或許也是負負才能得正。

《中觀》與《中庸》一樣嗎?

《中觀》用字面的意思直譯,是「中」-「觀」,闡述的是佛教怎麼以「中」的智慧,來「觀(看)」這個世界。簡單來說,祂是一種觀察的方法,所剖析和辯證的是佛教的世界觀。如書中開宗明義道:「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由此句可知,佛教的「中」,是與「因緣生法」、「空」、「假名」這些意涵等義、緊密扣連的。而儒家《中庸》的「中」,則是不偏不易、允執厥中、無過與不及的一種處事原則與修養境界。相比之,佛教的《中觀》偏向萬物存在論的探討,而儒家的《中庸》則是心性工夫論的實踐。 當然,若就信仰層面、實踐層面來說,不論《中觀》或《中庸》,都是一種處世原則的依循、生命意義的提升、人生信念的引導,兩者在這些方面,能相互援引、會通的地方自是不少。然,雖有「相通」,卻難說全然「相同」,因儒佛二家的切入點、實踐方式、關心的、專長的、延伸的、追求的,都各有不同,也各有見地。最簡單的比擬,是如中、西醫之間,兩者雖都是在對治疾病、提升人的身體健康,但實際上中西醫的理論基礎、診斷方法和治療方式,都迥然不同,一概而論之,也等於是抹平了各自的專長與特色。 總之,《中觀》與《中庸》一樣嗎?應該說,不論回答相同或相異,都有失偏頗,是能令其「異中求同」,但也接納兩者「同中存異」,或許是較為理想的。 相關文章: 儒釋道之相較

讀書與寫作

讀書與寫作,不該用「相得益彰」、「相輔相成」這類的詞來形容,雖不致不對,但總還是過於刻意與用力了些。 應說(也或者是浪漫地說、理想地說),讀書與寫作,是一種出入間自然平衡的關係。書讀多了,想法就多了;想法多了,自然便想抒發宣洩,而不吐不快。此情無關乎是以閱讀來提升寫作,或以寫作來維持閱讀等等,而只是極其自然的、單純的、一出一入的平衡、有來有往的互動。 那麼,說「相映成趣」或許會比「相得益彰」、「相輔相成」好些;總之,不那麼作務實與利益之想,而只是單純體會兩者間的興味與怡然……

小愛的修行

都說修行要走入大愛,然而或許真正的修行在小愛。 大愛是清明,但許多時候,只是特意去避開人生的險,而選擇一條相對簡單、沒有煩惱與過多情愛牽纏的路; 小愛看似染塵,但其實是直迎各種人生可能的挑戰和試煉,真正在人心萬般難以捉摸與調御的愛憎取捨裡,一步步淬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