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廣為西方國家熟知、由一行禪師提倡的「入世佛教(Engaged Buddhism)」,發源地在越南。入世佛教主張將正念禪定及佛法,應用在關懷社會弱勢社群及社會運動的參與上,舉凡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環境等一切社會層面,均是入世佛教關注的範疇。實際上,佛教的入世參與,在越南王朝便曾是如此。自十世紀越族立國以來,佛教僧侶便對越南朝政、教育、文化等時務多有參與,一直帶有明顯的入世性格。尤其在十至十四世紀李朝、陳朝時期,甚至是「帝僧共治天下 」,具有相當的政治色彩與影響力。 如此原因,可上溯至越南封建王朝前期(約當丁朝、前黎朝 968-1009 A.D.),當時社會因尚無文廟、國子監等公辦教育機構,民間教育遂只能仰賴寺廟體系中,精通儒、釋、道、天文、地理、醫術等等的越南僧人。因此,為百姓講學授課的僧侶,不但在當時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也因知識份子缺乏,僧人遂成為社會菁英,積極參與朝政、外交,而成為受到君王重用、維護越南王朝的重要支柱。聖嚴法師在〈越南佛教史略〉一文中便寫道: 佛教在越南的發展,確有賴助於各朝王室的保護及提倡。在丁黎兩朝之際,對於佛教的依重,除了信仰的因素,尤其有文化的因素。當時的越南,文化落後,知識未曾普及,才識之士,實在不多。唯有佛教的僧人之中,受有高度文化的熏習,智慧才具,均非一般俗人可比。建國保民,有賴於僧人的才能及智慧,乃是必然的趨勢。 [1] 到了十世紀,李公蘊在萬行禪師為首的僧侶集團支持下,創建李朝(1009-1226 A.D.),李公蘊登基後,尊萬行禪師為國師,以佛教為國教,李朝二百年,正是越南佛教發展最為興盛、關鍵的時期。此時期諸王皆大力弘揚佛教,廣興寺院、度民為僧,以佛法善導百姓,僧侶也因此備受禮遇優寵。此後接續李朝的陳朝(1226-1400 A.D.),亦繼續發揚佛教,歷代君王無不傾人力、物力大興佛教。總計李、陳兩朝前後四百年間,便有八位君王出家為僧。當時佛教之興盛,如《越鑑通考總論》所述乃:「僧尼民間半,佛寺天下滿」。直到陳朝中葉,佛教漸生弊端、儒學興起;到了陳末期,朝廷改採「抑佛重儒」政策,佛教的影響力方漸驅衰微。 以上可見,佛教與越南歷代王朝政事,是緊密結合、息息相關的,傾向「政教合一」的特色。在如此的社會氛圍中,並無宗教不得干政的觀念,反而認為佛教的參與,對國家政治的安定清明具有加分效果。如越南著名學者阮登叔之觀點: 李朝道德文...
「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沉。卻愁說到無言處,不信人間有古今。」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