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4(一) 一般說文科靠「背」的,我覺得是,也不是。或者說,用背的,可以應付考試,但要真正喜歡文科、駕馭文科,一樣得跟學習自然學科一般,要用「理解」的。實際上,不論文史哲,都跟數學、物理、化學一樣,有它的前因、它的後果、它的推展脈絡,能夠打通這些,才能凌駕於生硬的年代、事件、人名、地名、文本之上,感受到其中的樂趣。我一直覺得真正喜歡文科,或對文科出色、專業的人,他們都不是靠強記的,同樣需要精確的理解、合理的邏輯與當中的融會貫通,才能掌握住其中的精髓,發揮演繹的到位。 2022.1.25(二) 「寫作」或許便是學習貫通文科,一個很好的方式。作用可能也有些類似理科的「公式」,是兩個學門的基本功夫。只是公式是透過數字的計算和驗證,而寫作則是借由文字的爬梳與表達;兩者就性質,或許有很大的不同,但其實都是一種循序漸進、為使內容合情合理的表述或證成。 2022.1.26(三) 這陣子,勞心加勞力,即便上週已把大致的工作完成,有休息了幾天,這幾天還是一直提不起勁,身體好像被很沉重的疲倦感拖著,什麼事都不想做,連很輕鬆的看看劇、聽聽音樂、泡泡澡之類的,都還是覺得很懶(休閒,也是需要力氣的)。以前的狀況,多半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但這次卻是心力都不足,只想「攤」著...…發呆🥴…… 2022.1.27(四) 懶散不想動,於是買了一本 《半自白》 來看。推理小說類型眾多,最喜歡的還是日本社會派的推理作品,社會派相對於本格派,多半專注在人性心理的描繪、剖析,以及社會現象、社會問題的探討;也就是著墨「事件的動機」多些,而不只為「事件的解謎」。這類型小說,讀完通常不只是豁然開朗、恍然大悟,還會有著故事情節裡,各種人性與現實、醜陋與光輝、希望與仇恨、堅強與脆弱、是非與善惡等張力元素,糾結拉扯後所帶出的後勁。 2022.1.28(五) 我自覺是個沒什麼多餘花費的人,應該也沒什麼機會場合可以亂花錢,不過前陣子在看去年帳戶時,卻覺得錢好像不知跑哪了,存下的錢不如預期。於是,一月份開始,便找了個記帳app來試試,試用一個月下來發覺,僅管只是單純記錄,也會讓自己用錢變得比較「節制」,至少是「有感覺」在花錢的。app還會統計圓餅圖,幫助了解支出的結構,或許就是因為每筆都要記錄,總不能讓「成績單」太難看😆,所以無形中,也會讓用錢變得比較謹慎。 2022.1.29(六) 昨天看到一個孩子,國...
「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沉。卻愁說到無言處,不信人間有古今。」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