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2(一) 這兩週關鍵字廣告出了些問題,沒想到帶來的影響,竟比五、六月疫情爆發時還明顯,讓人實在感受到現在網路的重要。忽然覺得,網店看似容易,「一指」就能搞定,但若沒有些基本的網路概念和能力,似也不太行。科技時代、科技文明,雖是讓生活變得更便利,但也未必更簡單、更從容,有時也是更複雜、更多的競爭。 2021.11.23(二) 繼續讀博士班,是「精讀」,好處是能把一個領域、一門學問通透地了解,壞處是雖是興趣,但畢竟還是目標導向,讀得專、讀得深,必然也相對讀得枯躁、讀得辛苦;反之,則是「散讀」,是我過去還沒進研究所、平時的讀書型態,是想讀什麼,就讀什麼,哪型哪類都可以。兩者讀法,各有所得,也各有所失;每當我在考慮博士班時,其實就是在問自己,究竟是喜歡何者多些。 2021.11.24(三) 佛教的「空」,容易被理解成一切都沒有的「無」。但若參照《增一阿含經》中「法法自生,法法自滅;法法相動,法法自息。……法法相亂,法法自息,法能生法,法能滅法,……一切所有,皆歸於空」便可知,在佛教中,空指的不是一種「狀態」,而是總結各種事物生、滅、動、靜間,相互決定、相互影響關係的一種「秩序」和「規則」。 2021.11.25(四) 「自性」在佛教中,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解釋。在原始佛教中,佛陀認為世間一切乃相依相成,任何事物都沒有自生、自成、自存的本質(本性),故說緣起無自性、諸法無自性,或《般若經》中:「如說我等畢竟不生,但有假名都無自性,諸法亦爾,但有假名都無自性。」而到了大乘佛教,自性則開始朝佛性、覺性、法性、真如、般若、法藏等意涵去理解,如《六祖壇經》中:「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自性成了一切根源的寶藏、本然具足的象徵。 2021.11.26(五) 兩種解釋,乃從「自性空」轉變為「自性佛」。前者指的是事物自身擁有、自體形成、自決形態的特質,是緣起觀所反對的;後者,則用作人人本具的覺性,是如來藏所肯定的。正反兩義,便如〈《楞伽經》中「自性」的正面與負面意義〉一文所說 [*] ,「自性」在佛教哲學中,兼有正面、負面意義。《般若經》、《中論》中言及的「自性」大多指稱負面的、應予否定的對象;之後在如來藏思想中,尤其轉為正面的、肯定的表述,「自性」與「佛性」形同等義。因此,「自性」這個詞,通常得依上...
「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沉。卻愁說到無言處,不信人間有古今。」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