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8.23(一) 不管現實是怎樣的再殘酷、再難以周全、再未盡理想,我們都不應該放棄從「實然」到「應然」的努力。我們現在看到的種種人類文明,都不是一開始就現成好好的,等著讓我們使用(乃至享用),而是透過一代一代人不斷的自覺與反省,給推進和催生出來的。 2021.8.24(二) 愛有等差,我們就先從有等差的愛做起,而不是連這份等差的愛都否定了。人的道德、情操、文明,都沒有辦法一下推到滿,必須得一步一步學習、一步一步前進。人類的愛也是如此,先從跨越了人的種族、膚色、階級,而後跨越了物種,意識到也該愛護其他的生命;這其他的生命,又從保育動物、野生動物開始,慢慢再擴及馴化動物、食用動物(素食運動)…… 現在的愛心不一樣,沒關係,也不是問題,那就先從不一樣的愛做起。因為我們也是這樣一步步從不一樣的愛,逐漸把關懷擴大的。 154隻走私貓安樂死掀論戰 他問:如果是蛇,大家愛心會不一樣嗎? 2021.8.25(三) 論文書寫不易,但如果把它先想成是在閒聊,似乎會比較容易些。好像是要對一個「不了解」的朋友, 說明 這東西 是什麼 ,又好像是要對一個「不相信」的朋友, 說服 它 就是什麼 。前者是輕輕的說、平實的說;後者是用力的說、有證據的說。對我目前而言,論文的寫作,大概就是從這樣「說清楚是什麼」與「講明白就是什麼」給組合起來的。 2021.8.26(四) 只是要「做完」,幾句台詞一念過,不是道地的觀眾,可能也聽不出來;但要「做好」,卻是要在每一字每一句上重新練、重新學,細緻而講究地掌握到那個「氣口」。「做完」可以很快;「做好」卻需要耐得住等待、耐得住堅持,也只有自己才知道在每個細節上,投注進去的是多少心力。 「水仔」閩南語氣口獲讚!吳慷仁下苦心一字一句重新學 2021.8.27(五) 之前跟一個同學聊到,各自寫論文的方式。我說我是每天早上寫,寫多少算多少,總之到中午就停;而他不同,他是把自己「狠狠」關起來幾天,一鼓作氣地來寫。他的原因是這樣效率比較好,思緒不會有太多的中斷暫停。 這一二週因為趕稿(無法中午就停),我便很能體會他講的效率是什麼,如同之前看過一篇談「序列寫作」與「平行寫作」的比較,當中最大的差異,其實就是「心智能量」的使用。集中寫的好處,是心智能量不會因太多開開關關的轉換,產生耗損,好像每一「滴」的能量,都沒有浪費掉、都有接到一樣😅。在這種狀態下,要產生靈感與聯...
「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沉。卻愁說到無言處,不信人間有古今。」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