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4.18(一) 佛教倫理,大抵所言與世間倫理相通,然佛教倫理卻又不完全等同世間倫理,而有其特殊之處。依印順導師觀點,佛教倫理根源在慈悲,慈悲為一切道德的基礎,無可變動,然此慈悲又與一般所講的同情、仁愛不同,如導師寫道:「菩薩為利益眾生而發心,必要從無我智透出」、「菩薩悟入世間是相依相關的,法法平等不二,這才見眾生樂如己樂,見眾生苦而如親受苦痛一樣」、「這樣的慈悲,似乎與儒者的仁,耶教的愛相近,然這是無我的慈悲,實在是大大的不同了。通達無我法性,發大慈悲心,這是真情與聖智協調的統一心境;學佛的最高道德,即從此而發現出來」 [*] 。 [*] 印順導師,〈一般道德與佛化道德〉,《佛在人間》,正聞,2019.7,頁319。 2022.4.19(二) 換言之,佛化的道德在般若,悲心亦是以般若為導,在破除我執、我見的空慧基礎上實現的。其倫理觀是站在一切眾生的立場看待一切,是為眾生發心、使一切眾生得益,不是以「自我」出發,卻是從「無我」而來。 2022.4.20(三) 佛化的道德,是情、智相協的統一心境,情與智的整合,方表明了完整的佛教倫理規範。情與智,亦呼應心理學與品德教育中所說的「知、情、意、行」,「情」即道德情感,「知」即道德認知,兩者都是人性心理其中的面向,也是不可或缺的品德質素。統合情感與認知,再加上力量與意志(意),綜合三者,最終推進成行為的結果(行)。 2022.4.21(四) 情(引情)、智(曉義)之平衡,亦透顯著佛教一貫的中道精神,其與許多經常對展而談的佛法概念,如俗諦與真諦、自利與利他、信解與行證一般,雖無可避免或有「偏重」,卻不能「偏廢」。如印順導師所說,佛法因時地的適應、根性的契合,而有重點或部分的特別發達,都是必然現象;但凡不及或太過,亦有礙佛法的正常開展,甚至背反於佛法 [*] 。 [*] 參見釋印順,〈序〉,《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 2022.4.22(五) 昭慧法師的佛教倫理,系依緣起、護生、中道而開展。「緣起」是佛教基本法義,世間無一事物,不是相依而生,都是在相對關係下、因此故彼存在著,此與彼,便是因與果,佛教倫理即是在因果的必然法則上展開,以此探究各種苦迫發生的原因及導致的後果。其次,「護生」乃基於緣起的相依相存、共善共好,帶動自他的互助互惠,由為己至為人、由利己至利他;同時也是自通之法中,自然流露對其他生命的同情關...
「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沉。卻愁說到無言處,不信人間有古今。」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