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8.30(一)
德治與法治間的一些反思:1)愈是爭議的議題,往往愈是牽涉到政策政治,愈會讓「有德之人」想避談。但其實便是因為爭議,所以愈容易讓人心浮動、讓社會撕裂,也就愈需要道德討論的引導和安頓。
2)對一個社會而言,制度很重要、很鮮明、很有力量,但它也離我們很遠。在尋常生活裡,真正與我們息息相關、讓我們切身感受的,其實是道德,那些諸如從友善、互助、尊重、善解、感恩等等的「人的品質」所散發出的氛圍。我們是用這些在生活、在跟人際產生種種互動,不是法律和制度。
3)「道德」一旦孤懸,再好的「觀念」,也會變成「代溝」;「型式」一旦僵化,再好的「制度」,也會變成「箝制」。
2021.8.31(二)
將近一個月的努力,今天終於交稿了……過程中,覺得好多好多的感受心得可以寫,但交出去時,也好像把這些或甘或苦,也一並送出去了(原來很多人走到終點,回首過往雲淡風輕,就是這種感覺)。反而是老師回信中的「一起加油」,讓我有些觸動。在真實的情況裡、在他多次理想志願的表白裡,常讓我覺得他就像一個「孤軍」,從上而說,重視的不多(或說有時重視、有時冷落);從下而說,能響應的也不多……就是獨自一個人,這樣默默努力著……讓人欽佩,也讓人有些不捨。我想,我是不敢說自己能發揮多少幫助、多少貢獻,但至少這條路,讓他感受到有人一起走、「一起加油」,我是願意多盡力嘗試的。
2021.9.1(三)
終於迎來的「無事一身輕」的一早,彷彿呼吸到自由的空氣那般,一杯咖啡,輕鬆愜意地讀書、準備後天的課程報告,真的是有種「夫復何求」的幸福感!果然,幸福是比較而來的,不用去哪,就給自己關個幾天再出來,便會覺得原來這個世界的每件事情,都是那麼新鮮有趣了!
2021.9.2(四)
目前碩論的前兩章,雖然討論的內容不盡相同,但大抵都是溫和、保守、樂見其成的說。但接下來的最後一章,我卻想說些不一樣的,是稍微放手一些,就我多年局內與局外的觀察,寫些關乎困境的、挑戰的、建言的。也不知道為什麼,心裡上甚至覺得,真實、坦誠、謙卑、反省地面對這部分,我的這篇論文,才算真正的完成,完成的滿意、完成的心安理得。
2021.9.3(五)

這是我用了11年的手機桌布(從iphone4開始),是Discovery在2006年推出《台灣人物誌:證嚴法師》的節目廣告。當時這個節目,一共選出台灣六位不同領域的代表人物,上人便是其一。我喜歡這個桌布,除了是這個畫面本身很有意境、張力(一暖一冷、蓮花與冰河),最重要的,還有旁邊那句:「哪一位宗教家將愛心遠播,從台灣直達世界的盡頭?」有時常覺得紛紛擾擾之中,多言也是一種徒勞,而這句話,就是我心目中對上人最好的詮釋,言簡卻意賅地道盡他一生的行誼與奉獻。
2021.9.4(六)
這次在準備研討會稿件時,我找了兩年前的一份課堂期末報告(也是因這份報告,才確定了我的碩論題目)。結果,是充分體會了何謂「悔其少作」,實在連自己也不太敢看,納悶著我當時怎麼還曾覺得自己寫得不錯……當然,欣慰的是,有這樣拉開一段時間的比較,才知道原來自己這兩年進步不少,但還是匆匆看了幾眼,就趕快關掉。😆
2021.9.4(六)
這次在準備研討會稿件時,我找了兩年前的一份課堂期末報告(也是因這份報告,才確定了我的碩論題目)。結果,是充分體會了何謂「悔其少作」,實在連自己也不太敢看,納悶著我當時怎麼還曾覺得自己寫得不錯……當然,欣慰的是,有這樣拉開一段時間的比較,才知道原來自己這兩年進步不少,但還是匆匆看了幾眼,就趕快關掉。😆
2021.9.5(日)
在佛教的發展上,有幾組概念,是經過變遷的,包括:「無常」到「真常」、「生滅」到「寂滅」、「自性空」到「自性佛」、「佛性始有」到「佛性本有」、「幻空假有」到「真空妙有」、「苦集滅道」到「無苦集滅道」、「成佛的可能性」到「成佛的必然性」、「苦、空、無常、無我」到「常、樂、我、淨」……弄清這幾組意義內涵,和當中的演化過程,整個佛教的發展歷史,大概也就了解了一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