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9.13(一)
這一、兩年每回到台中,我都會去賣書,每次大概2、3箱。這幾次的賣書,跟過去有些不同,以前是把看完的、不想留的書拿來賣;這幾回則更像是書櫃體質的汰舊換新,把過去大都偏一般、大眾、市場的書清一清(幾乎賣了九成),補進了一些偏佛學、哲學、宗教方面的學術書籍。
這個汰舊換新的過程,大概經過了四、五次,因為每次整理時,多半還是不捨的,好像這本可以留、那本也可以留。所以是一次一次把近期最不可能、最沒有時間看的書先出清,然後再一次一次慢慢接受,原來這本、那本其實也只是一直待在書架上,根本沒有時間去翻它……
2021.9.14(二)
這個過程,彷彿也是一種「道別」,不只跟書,還有跟過去(前階段)的自己。這一兩年因為研究所的關係,確實感覺自己興趣、投入的東西,跟過去有很大的不同。整理時,發現有些曾經很喜歡、一直收藏著的書,現在讀來,卻不復當年的觸動,也有些納悶當時的熱情和衝動,不知從何而來。
2021.9.15(三)

其中這套書,我目前還是留了下來,是明知不太可能有時間讀,但仍例外處理的。其實這套書買來後,我一頁也沒看,當初買下,是覺得它對我是有意義的、買來重新收藏的。它是《福爾摩斯》,小時候,媽媽從市場書攤隨手買了一本,發現我愛不釋手後,之後便三不五時會帶回來新的,於是這樣一本一本地買、一本一本地讀,最終也把整套《福爾摩斯》給買齊了、讀全了。只是少時不覺得這套書珍貴,也沒想過要好好保留;反倒是多年後每每想起,便很是懷念那段媽媽帶書回來、迫不及待打開它的時光。所以收藏這套書,是紀念,也是感謝,它不但是我童年閱讀的啟蒙、帶我走進了書裡的世界,也使得讀書這件事,成了我往後多年乃至一生的陪伴。
2021.9.16(四)
比起新書店,發現現在的自己更喜歡去舊書店。原因大概是現在想買的書,大多冷門,新書店不見得有;就算真的有,通常也是再版精裝書,比較像給人典藏的,而我自己本身不偏好精裝書(厚重、不好翻、價格高),且通常新書店裡的書,網路也都買得到,還更快速方便。
不過以上這些,大多只是其次,真正重要的,是新書店不比舊書店有驚喜的樂趣,在舊書店,每回會遇到什麼,都是不一定的,完全靠的是跟書的「緣分」,早一步,它還沒來,晚一步,便又擦身而過了。所以能看對眼、能帶回的,基本上都是有緣的,像這次帶回的這三本,都不在料想中,但都很喜歡。其中《宗教學導論》,即便在二手平台,應該也很不好找了。它是宗教所的考試用書,沒想到在我最近打算考博士班時,它就出現了。

2021.9.16(四)
比起新書店,發現現在的自己更喜歡去舊書店。原因大概是現在想買的書,大多冷門,新書店不見得有;就算真的有,通常也是再版精裝書,比較像給人典藏的,而我自己本身不偏好精裝書(厚重、不好翻、價格高),且通常新書店裡的書,網路也都買得到,還更快速方便。
不過以上這些,大多只是其次,真正重要的,是新書店不比舊書店有驚喜的樂趣,在舊書店,每回會遇到什麼,都是不一定的,完全靠的是跟書的「緣分」,早一步,它還沒來,晚一步,便又擦身而過了。所以能看對眼、能帶回的,基本上都是有緣的,像這次帶回的這三本,都不在料想中,但都很喜歡。其中《宗教學導論》,即便在二手平台,應該也很不好找了。它是宗教所的考試用書,沒想到在我最近打算考博士班時,它就出現了。

2021.917(五)
這兩天在準備一份申請,其中要交一份含學佛經歷的自傳,今天寫了一段童年的宗教啟蒙……其實,每回想到那時跟妹妹比賽「做晚課」的畫面,就覺得很好笑,兩個人不但念珠撥得飛快,拜佛也拜得激烈……好幾次媽媽都很生氣地跑來說,怎麼拜佛拜得乒乒乓乓、那麼大聲,重拜!😂
「接觸佛教,是因為母親信仰的關係,從小我跟妹妹便『被規定』要做晚課,晚課裡要念佛、要拜經,幼時不解其意,只把它當成一件『差事』,甚至是跟妹妹的『比賽』,比誰念得快、拜得快,是用風火輪的速度在念佛和拜經的。佛教對那時的我,只是用來拜的、許願的和認錯的。然雖是草率不上心,或許還是種下了一些因緣和種子,每每談到自己的宗教經歷時,我仍是會以這段時光作為入門的起點。」
2021.9.18(六)
從前寫自傳,是寫得「滿」、寫得「浮誇」;現在寫自傳,卻希望寫得「真」、寫得「實在」。或許是因為多少有了些人生歷練吧,歷練帶來了格局,也帶來了寬闊與接納,懂得如何自信地看待過去每一階段真實的自己,也懂得如何抽絲剝繭、沉澱出過去的那些,是如何交錯成了現在的我。
2021.9.19(日)
最近讀《論語》,初步筆記儒佛兩者之差,大致有:儒家講「仁」,佛教講「覺」;儒家修養「品德」,佛教修養「智慧」;儒家追求「內聖」,佛教追求「內明」;儒家處理「善惡」,佛教處理「苦樂」;儒家重視「現世的關懷」,佛教重視「出世的解脫」;儒家著重人際的關係,佛教著重與自己的關係;儒家世學強調「六藝」,佛教世學強調「五明」;儒家自然觀是「天道生化」,佛教自然觀是「緣起相依」……
這兩天在準備一份申請,其中要交一份含學佛經歷的自傳,今天寫了一段童年的宗教啟蒙……其實,每回想到那時跟妹妹比賽「做晚課」的畫面,就覺得很好笑,兩個人不但念珠撥得飛快,拜佛也拜得激烈……好幾次媽媽都很生氣地跑來說,怎麼拜佛拜得乒乒乓乓、那麼大聲,重拜!😂
「接觸佛教,是因為母親信仰的關係,從小我跟妹妹便『被規定』要做晚課,晚課裡要念佛、要拜經,幼時不解其意,只把它當成一件『差事』,甚至是跟妹妹的『比賽』,比誰念得快、拜得快,是用風火輪的速度在念佛和拜經的。佛教對那時的我,只是用來拜的、許願的和認錯的。然雖是草率不上心,或許還是種下了一些因緣和種子,每每談到自己的宗教經歷時,我仍是會以這段時光作為入門的起點。」
2021.9.18(六)
從前寫自傳,是寫得「滿」、寫得「浮誇」;現在寫自傳,卻希望寫得「真」、寫得「實在」。或許是因為多少有了些人生歷練吧,歷練帶來了格局,也帶來了寬闊與接納,懂得如何自信地看待過去每一階段真實的自己,也懂得如何抽絲剝繭、沉澱出過去的那些,是如何交錯成了現在的我。
2021.9.19(日)
最近讀《論語》,初步筆記儒佛兩者之差,大致有:儒家講「仁」,佛教講「覺」;儒家修養「品德」,佛教修養「智慧」;儒家追求「內聖」,佛教追求「內明」;儒家處理「善惡」,佛教處理「苦樂」;儒家重視「現世的關懷」,佛教重視「出世的解脫」;儒家著重人際的關係,佛教著重與自己的關係;儒家世學強調「六藝」,佛教世學強調「五明」;儒家自然觀是「天道生化」,佛教自然觀是「緣起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