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每日小記(13)


2021.9.6(一)
無意間讀到《靜思語》的一句:「懂理的人不一定懂事;懂事的人一定懂理。」似在心裡升起了一些對自己的提醒。這兩、三年,因為讀書的關係,相較之下,是「理」懂得比「事」多(甚至也未必是「懂」理,而只是「說」理),意即待在書裡的時間多、參與人事的時間少,有時也不免覺得自己不過紙上談兵、坐而論道,道理好像說的很多、懂的很多,但都沒有實際的驗證,如此,亦似有所偏,如佛教中道的修行,須注意事理的平衡、解行的平衡……也或者說,現階段因課業的無可避免,或難兩全,但應該時時提醒自己的是:「學問深處必見人品」,不論世間何者學問,到最深最精微處,終究看的還是一個人的品格、內在的質地,而不是知識和文字上的技術操作。

2021.9.7(二)
中道是佛教簡別其他宗教的重要特色。在中道的根本義上,它相契於緣起、空、假名、無常、無我、不二等佛教義理;在通於世間的共義上,它指的是一種平衡和諧的概念,可作一般常聽到的適度、折中、調和的「中庸之道」來理解。進言之,通義的中道,是一種「均衡」,而別義的中道,是一種「消解」,有不斷動態平衡、弭平對立的作用。

2021.9.8(三)
「佛性」思想是中國佛教的特色,而中國佛教的佛性思想,跟儒家的人性論也有些相彷,一樣有性善、性惡之分,即華嚴的「性起」與天台的「性具」。大概兩年前,為了想把這兩者差異釐清,我曾看了一些文章,但都霧沙沙,之後便索性擱著……直到最近上了中國佛教史,對華嚴與天台的基礎理論,有了一些了解後,才似乎抓到了一些「感覺」(大方向其實是相同的,但在某些原則、概念上有所差異,要靠一些「感覺」去意會)。兩者區分大致如下:



2021.9.9(四)
「判教」是佛教常聽到的詞,用最簡單的話說,就是「分類」佛法的方式。我最早開始時,以為這些分類是佛陀劃分的,後來才知道這其實是每個高僧或宗派,各自在面對廣大的佛法內容,依自身不同的理解及對佛法的想像,抉擇出的不同分類方式。換言之,從這些分判裡,也約略可看出每宗每派推重的是什麼,或視哪一部分為佛法的最核心、最究竟。如奉《法華經》為根本經典的天台宗(智顗大師),便將「法華涅槃時」判為五時之最終最極,是最成熟精煉、流露醍醐味(世間第一上味)的佛教時期。

2021.9.10(五)
我們常聽到的大、小乘,也可說是一種教判(分類)。一般說來,大乘佛法重於般若空性、小乘佛法重於四聖諦,雖各有偏重,但亦是相通;兩者最主要的區別,則是菩薩道的實踐。然大、小字義上,多少帶有相對高下之意。因此可見,所謂判教,其實是很主觀的,會跟著分判者的信仰性格與推重,而有不同。如南傳國家的佛教徒,便不會接受「小乘」此貶小褒大的稱呼[*],而力挺苦、空、無常、無我的教說,才是最契合於佛陀在世說法、最原汁原味的「根本」佛教或「原始」佛教,所有佛法的開枝散葉,都源自於此才是。

-----
[*]「小乘」對於有些信眾會有貶義,在學者及佛教徒間,長期存有爭議,現代南傳佛教不接受「小乘」的稱呼。1950年召開的世界佛教徒聯誼會達成明確共識,無論在西方或東方對南傳佛教的正確稱呼應當一律使用上座部佛教而非「小乘」。(出處:維基百科,小乘佛教

2021.9.11(六)
中國佛教中,擅長理論建構的兩大宗派「天台」與「華嚴」,同樣也以判教見長。今花了點時間複習,並整理兩家的判教內容如下:



2021.9.12(日)
談萬物根源的自然法則,儒道兩家的觀點,著重在「生」,佛教則偏重在「依」。前者如「生生不息」、「天生萬物」、「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而後者則認為世間萬物不是「生」出來的[1],而是相「依」而來的,如「三葦立於空地,輾轉相依,而得豎立、而得生長」[2]。兩者十分相近,都似有一才有二,但「生」有一源頭、母體、先後的概念,「依」則沒有,是相依相待、平等、和合的。或可以這麼說,儒道兩家是「1->2」,有一才有二,是單向的;佛教則是「1<=>2」,二由一有,一亦由二有,是雙向的成立。

-----
[1]如牟宗三說:「本體論的生起論並非佛家義,此固甚顯然。不管天台之『性具』,華嚴之『性起』,抑或六祖壇經之『性生』,皆非本體論的生起論,亦甚顯然。(不可為表面詞語所惑)。」牟宗三著,《圓善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頁327-328。

[2]《雜阿含經》卷12譬如三蘆立於空地展轉相依而得竪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轉相依而得竪立識緣名色亦復如是展轉相依而得生長(CBETA 2021.Q3, T02, no. 99, p. 81b5-9)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知道自己重要的是什麼

驚!44歲和60歲是人體兩大「斷崖式」老化關鍵期 如文章所說,今年44歲,確實是比較明顯有感覺老化的一年,頭髮白了許多,老花也增加不少……在比以往更常感覺到心有餘而力不足時,常讓我想到電影《阿甘正傳》中的這段話: 我不覺得人的心智成熟,是愈來愈寬容,什麼都可以接受;相反的,那應該是一個逐漸剔除的過程,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什麼、不重要的是什麼,然後做一個簡單的人。 這陣子,確實感覺到在客觀條件有限,即可用的體力及時間更需要珍惜與惦量著使用的情形下,人是應該得如上面所說的,學習逐漸剔除、學習知道自己重要的是什麼、不重要的是什麼。 由此想到時間管理的四個象限,也就是得多省著點心力、專注在第二象限:「不緊急但重要」的事。仔細想想,就是因為不緊急,所以這一象限的內容,往往一再被我們忽略、不斷向後拖延;但實際上,會將它們列為重要的,很可能就是因為這些才是我們內在潛在的人生目標與真正想做的事。 其實,所謂時間管理就是「取捨」吧,把取捨兩字拆開來看,應該說人生的前階段,重點在「取」 ,是從「必要東西的累積與獲得」中,去建構起人生,也或許在這個階段,我們無可避免會被許許多多第一、三象限中的事情給拖著跑;然到了人生的後半段,卻是應該在「捨」,是從「不必要東西的拒絕與刪除」中,也就是第一、三象限的退場,把自己心裡認為重要的,卻一直無法好好實現的第二象限給浮現出來。 總之,就是從「取得」走到「捨得」、從「加法」走到「減法」、從「緊急的」走到「重要的」。

低潮的時候

人在低潮的時候, 找一個不思前後、只說沒營養話、陪著你罵人的人,或許比找一個有修養智慧、開口就是心靈雞湯的人有用; 找一個悲觀消極、看得見你頭上烏雲、聽得懂你的黑是什麼黑的人,或許比找一個樂觀積極、眼見都是條條大路通羅馬、不懂你為何看不到光的人有用。 情緒的紓解,或許也是負負才能得正。

《中觀》與《中庸》一樣嗎?

《中觀》用字面的意思直譯,是「中」-「觀」,闡述的是佛教怎麼以「中」的智慧,來「觀(看)」這個世界。簡單來說,祂是一種觀察的方法,所剖析和辯證的是佛教的世界觀。如書中開宗明義道:「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由此句可知,佛教的「中」,是與「因緣生法」、「空」、「假名」這些意涵等義、緊密扣連的。而儒家《中庸》的「中」,則是不偏不易、允執厥中、無過與不及的一種處事原則與修養境界。相比之,佛教的《中觀》偏向萬物存在論的探討,而儒家的《中庸》則是心性工夫論的實踐。 當然,若就信仰層面、實踐層面來說,不論《中觀》或《中庸》,都是一種處世原則的依循、生命意義的提升、人生信念的引導,兩者在這些方面,能相互援引、會通的地方自是不少。然,雖有「相通」,卻難說全然「相同」,因儒佛二家的切入點、實踐方式、關心的、專長的、延伸的、追求的,都各有不同,也各有見地。最簡單的比擬,是如中、西醫之間,兩者雖都是在對治疾病、提升人的身體健康,但實際上中西醫的理論基礎、診斷方法和治療方式,都迥然不同,一概而論之,也等於是抹平了各自的專長與特色。 總之,《中觀》與《中庸》一樣嗎?應該說,不論回答相同或相異,都有失偏頗,是能令其「異中求同」,但也接納兩者「同中存異」,或許是較為理想的。 相關文章: 儒釋道之相較

讀書與寫作

讀書與寫作,不該用「相得益彰」、「相輔相成」這類的詞來形容,雖不致不對,但總還是過於刻意與用力了些。 應說(也或者是浪漫地說、理想地說),讀書與寫作,是一種出入間自然平衡的關係。書讀多了,想法就多了;想法多了,自然便想抒發宣洩,而不吐不快。此情無關乎是以閱讀來提升寫作,或以寫作來維持閱讀等等,而只是極其自然的、單純的、一出一入的平衡、有來有往的互動。 那麼,說「相映成趣」或許會比「相得益彰」、「相輔相成」好些;總之,不那麼作務實與利益之想,而只是單純體會兩者間的興味與怡然……

小愛的修行

都說修行要走入大愛,然而或許真正的修行在小愛。 大愛是清明,但許多時候,只是特意去避開人生的險,而選擇一條相對簡單、沒有煩惱與過多情愛牽纏的路; 小愛看似染塵,但其實是直迎各種人生可能的挑戰和試煉,真正在人心萬般難以捉摸與調御的愛憎取捨裡,一步步淬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