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間讀到《靜思語》的一句:「懂理的人不一定懂事;懂事的人一定懂理。」似在心裡升起了一些對自己的提醒。這兩、三年,因為讀書的關係,相較之下,是「理」懂得比「事」多(甚至也未必是「懂」理,而只是「說」理),意即待在書裡的時間多、參與人事的時間少,有時也不免覺得自己不過紙上談兵、坐而論道,道理好像說的很多、懂的很多,但都沒有實際的驗證,如此,亦似有所偏,如佛教中道的修行,須注意事理的平衡、解行的平衡……也或者說,現階段因課業的無可避免,或難兩全,但應該時時提醒自己的是:「學問深處必見人品」,不論世間何者學問,到最深最精微處,終究看的還是一個人的品格、內在的質地,而不是知識和文字上的技術操作。
2021.9.7(二)
中道是佛教簡別其他宗教的重要特色。在中道的根本義上,它相契於緣起、空、假名、無常、無我、不二等佛教義理;在通於世間的共義上,它指的是一種平衡和諧的概念,可作一般常聽到的適度、折中、調和的「中庸之道」來理解。進言之,通義的中道,是一種「均衡」,而別義的中道,是一種「消解」,有不斷動態平衡、弭平對立的作用。
2021.9.8(三)
「佛性」思想是中國佛教的特色,而中國佛教的佛性思想,跟儒家的人性論也有些相彷,一樣有性善、性惡之分,即華嚴的「性起」與天台的「性具」。大概兩年前,為了想把這兩者差異釐清,我曾看了一些文章,但都霧沙沙,之後便索性擱著……直到最近上了中國佛教史,對華嚴與天台的基礎理論,有了一些了解後,才似乎抓到了一些「感覺」(大方向其實是相同的,但在某些原則、概念上有所差異,要靠一些「感覺」去意會)。兩者區分大致如下:

2021.9.9(四)
「判教」是佛教常聽到的詞,用最簡單的話說,就是「分類」佛法的方式。我最早開始時,以為這些分類是佛陀劃分的,後來才知道這其實是每個高僧或宗派,各自在面對廣大的佛法內容,依自身不同的理解及對佛法的想像,抉擇出的不同分類方式。換言之,從這些分判裡,也約略可看出每宗每派推重的是什麼,或視哪一部分為佛法的最核心、最究竟。如奉《法華經》為根本經典的天台宗(智顗大師),便將「法華涅槃時」判為五時之最終最極,是最成熟精煉、流露醍醐味(世間第一上味)的佛教時期。
2021.9.10(五)
我們常聽到的大、小乘,也可說是一種教判(分類)。一般說來,大乘佛法重於般若空性、小乘佛法重於四聖諦,雖各有偏重,但亦是相通;兩者最主要的區別,則是菩薩道的實踐。然大、小字義上,多少帶有相對高下之意。因此可見,所謂判教,其實是很主觀的,會跟著分判者的信仰性格與推重,而有不同。如南傳國家的佛教徒,便不會接受「小乘」此貶小褒大的稱呼[*],而力挺苦、空、無常、無我的教說,才是最契合於佛陀在世說法、最原汁原味的「根本」佛教或「原始」佛教,所有佛法的開枝散葉,都源自於此才是。
-----
[*]「小乘」對於有些信眾會有貶義,在學者及佛教徒間,長期存有爭議,現代南傳佛教不接受「小乘」的稱呼。1950年召開的世界佛教徒聯誼會達成明確共識,無論在西方或東方對南傳佛教的正確稱呼應當一律使用上座部佛教而非「小乘」。(出處:維基百科,小乘佛教)
2021.9.11(六)
中國佛教中,擅長理論建構的兩大宗派「天台」與「華嚴」,同樣也以判教見長。今花了點時間複習,並整理兩家的判教內容如下:
「判教」是佛教常聽到的詞,用最簡單的話說,就是「分類」佛法的方式。我最早開始時,以為這些分類是佛陀劃分的,後來才知道這其實是每個高僧或宗派,各自在面對廣大的佛法內容,依自身不同的理解及對佛法的想像,抉擇出的不同分類方式。換言之,從這些分判裡,也約略可看出每宗每派推重的是什麼,或視哪一部分為佛法的最核心、最究竟。如奉《法華經》為根本經典的天台宗(智顗大師),便將「法華涅槃時」判為五時之最終最極,是最成熟精煉、流露醍醐味(世間第一上味)的佛教時期。
2021.9.10(五)
我們常聽到的大、小乘,也可說是一種教判(分類)。一般說來,大乘佛法重於般若空性、小乘佛法重於四聖諦,雖各有偏重,但亦是相通;兩者最主要的區別,則是菩薩道的實踐。然大、小字義上,多少帶有相對高下之意。因此可見,所謂判教,其實是很主觀的,會跟著分判者的信仰性格與推重,而有不同。如南傳國家的佛教徒,便不會接受「小乘」此貶小褒大的稱呼[*],而力挺苦、空、無常、無我的教說,才是最契合於佛陀在世說法、最原汁原味的「根本」佛教或「原始」佛教,所有佛法的開枝散葉,都源自於此才是。
-----
[*]「小乘」對於有些信眾會有貶義,在學者及佛教徒間,長期存有爭議,現代南傳佛教不接受「小乘」的稱呼。1950年召開的世界佛教徒聯誼會達成明確共識,無論在西方或東方對南傳佛教的正確稱呼應當一律使用上座部佛教而非「小乘」。(出處:維基百科,小乘佛教)
2021.9.11(六)
中國佛教中,擅長理論建構的兩大宗派「天台」與「華嚴」,同樣也以判教見長。今花了點時間複習,並整理兩家的判教內容如下:

2021.9.12(日)
談萬物根源的自然法則,儒道兩家的觀點,著重在「生」,佛教則偏重在「依」。前者如「生生不息」、「天生萬物」、「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而後者則認為世間萬物不是「生」出來的[1],而是相「依」而來的,如「三葦立於空地,輾轉相依,而得豎立、而得生長」[2]。兩者十分相近,都似有一才有二,但「生」有一源頭、母體、先後的概念,「依」則沒有,是相依相待、平等、和合的。或可以這麼說,儒道兩家是「1->2」,有一才有二,是單向的;佛教則是「1<=>2」,二由一有,一亦由二有,是雙向的成立。
談萬物根源的自然法則,儒道兩家的觀點,著重在「生」,佛教則偏重在「依」。前者如「生生不息」、「天生萬物」、「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而後者則認為世間萬物不是「生」出來的[1],而是相「依」而來的,如「三葦立於空地,輾轉相依,而得豎立、而得生長」[2]。兩者十分相近,都似有一才有二,但「生」有一源頭、母體、先後的概念,「依」則沒有,是相依相待、平等、和合的。或可以這麼說,儒道兩家是「1->2」,有一才有二,是單向的;佛教則是「1<=>2」,二由一有,一亦由二有,是雙向的成立。
-----
[1]如牟宗三說:「本體論的生起論並非佛家義,此固甚顯然。不管天台之『性具』,華嚴之『性起』,抑或六祖壇經之『性生』,皆非本體論的生起論,亦甚顯然。(不可為表面詞語所惑)。」牟宗三著,《圓善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頁327-328。
[2]《雜阿含經》卷12:「譬如三蘆立於空地,展轉相依,而得竪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轉相依,而得竪立,識緣名色亦復如是。展轉相依,而得生長。」(CBETA 2021.Q3, T02, no. 99, p. 81b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