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每日小記(4)


2021.7.5(一)
最近有兩則新聞,讓人看了心裡很沉。一是民眾為了搶打疫苗賽跑,有的人跑得氣喘吁吁、有的人摔了個大跤;一是一張panda外送員因為怕被檢舉,只能偷偷地躲在機車旁吃東西……哎,真不知怎麼說,疫情下就是很多無奈,讓人唏噓。總之,希望疫苗能盡速到位、希望施打秩序能有妥善安排、希望大家對外送員不得已的在外用餐,多以提醒取代苛責……

2021.7.6(二)
買了台新電腦,卻覺得頗不安,原因是換了win系統。大學畢業進出版社後,因為當時排版軟體只有mac的Quark,所以我也就從那時一直用蘋果電腦到現在。算起來,我用mac的時間,比win還長,習慣成自然,也一直沒想過要再換系統了……但這兩、三年因為讀書的關係,win裡面的word就變得十分必要了,尤其是許多論文格式,在pages下是無法做到的,都得另外再作調整;或即便平常的一些作業、報告,雖能轉成pdf,但也會有老師們不便修改的問題。所以,考慮了好久,想說就試試轉回win吧,只是電腦前兩天就來了,但到現在都還沒打開,覺得光那些摸索、適應的時間,事情都應該已經做完了……預計打開前,有龐大的心理障礙得克服……😩

2021.7.7(三)
從第一屆開始,有原心對每位參賽同學都會覆函,信中會大致說明比賽狀況;同時也從去年開始邀請當屆的評審老師,寫下給同學一句簡單的勉勵或祝福。其實一般寫字比賽,通常不會有回信,但這卻是我一直認為十分重要的工作。機關內的投稿,不像一般我們在外,可以透過各種方式與主辦單位確認收件,之後的比賽結果,也是隨手一查,就能知道完整訊息;但同學們的信,寄出便是寄出了,若我們沒有回函動作,他們其實是很難直接得到相關消息的,尤其來信多屬平信(九成以上),光連自己的作品有沒有順利交到主辦單位手上,可能都是不安的、不確定的。所以,回函是讓同學心安,也讓他們感受到互動與尊重。雖然這相對於我,也會有不少工作得處理;但這每一個細膩的環節,都有著滋味,也是心底的這個滋味,推動著這個比賽繼續走下去。

2021.7.8(四)
雖然自己在出版社,但過去沒接觸學術領域,並不清楚這方面的市場書況;是讀了研究所之後,才知道這些學術書籍的珍貴,也才覺得這些書實在值得擁有更好的對待。像日前買的這本書,它是談台灣戰後佛教發展、一本十分有歷史價值的書;但可能因經費有限,是以膠裝裝訂,不過因內頁多達700餘頁,所以翻幾次之後,就會出現掉頁的問題,同時也因書本過於厚重,翻閱上顯得有些不順手。

但想想儘管如此,還是應該說瑕不掩瑜,還是得感謝這些出版社。可想而知這類型的書籍,應該跟入圍奧斯卡的電影一樣,多半是「叫好不叫座」;相信出版社也是稟持著只要是好書就該出版的原則在努力著……想著想著,我於是動了一念,或許將來有原心也可以在這方面貢獻些許心力?

2021.7.9(五)
今晚與老師、同學的線上讀書會中,我與大家分享了我四月底參加研討會時的一些準備心得。這場研討會雖是我第一次發表,但其中的歷練對我個人,卻是十分有啟發意義和紀念價值的。三個多月的自學、自讀、自寫,彷彿整整上了一學期的課(甚至更多),過程中是不斷的自己推翻自己,那意識到自身盲點、嘗試突破困局、打掉重練、再打掉再重練、一步步逐漸摸索出方向感覺的經過,其實是十分「刻骨銘心」的,而「自信」也是在這個「自挫」的過程中,給慢慢累積出來的……

2021.7.10(六)
論文的信心差別在於,過去沒有經驗和自信,所以不敢「自己說」,於是只是把這個人說的、那個人說的,想辦法整理起來、通通串在一起;但這樣的寫作,其實是很彆扭、很沒意思的,好像鸚鵡學舌般重複著複製、貼上、複製、貼上。而研討會對我最大的收獲,便是突破了這個「不敢說」的信心障礙,我開始嘗試把話語權拿回來,先不管看了什麼、讀了什麼,總之先大膽(也胡亂)地寫下我的想法,而不管誰誰誰說了什麼,或這句那句很好的話,有沒有引用到。這其中最大的不同,是以「我」為主導,即便引用也是為了幫忙支撐、佐證「我的」想法,是資料文獻轉著我跑,而不是我一直在追逐學者專家們說了什麼。當然,這樣的作品或許不盡成熟,但至少是自己的,好似自己拍的照片,總是比風景明信片來得有意義,那畢竟是有參與感和臨場感的,而參與感和臨場感,也正是創作樂趣的所在,尤其是這個年紀讀書,總是希望能讀出點樂趣來。

2021.7.11(日)
忙了近一星期,總算把比賽的結案完成,接下來該好好在論文上努力了,尤其那天讀書會上,我才認真意識到自己竟然已經研四了……所以有暑假作業也是好的,同學們把我排在第一週簡報,我反而是高興的,正好可以藉這個機會,把這陣子許多零零星星的想法,儘快整理出來與老師討論;尤其好些天沒讀書了,我其實是有點迫不期待,想趕快開始寫作業了……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知道自己重要的是什麼

驚!44歲和60歲是人體兩大「斷崖式」老化關鍵期 如文章所說,今年44歲,確實是比較明顯有感覺老化的一年,頭髮白了許多,老花也增加不少……在比以往更常感覺到心有餘而力不足時,常讓我想到電影《阿甘正傳》中的這段話: 我不覺得人的心智成熟,是愈來愈寬容,什麼都可以接受;相反的,那應該是一個逐漸剔除的過程,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什麼、不重要的是什麼,然後做一個簡單的人。 這陣子,確實感覺到在客觀條件有限,即可用的體力及時間更需要珍惜與惦量著使用的情形下,人是應該得如上面所說的,學習逐漸剔除、學習知道自己重要的是什麼、不重要的是什麼。 由此想到時間管理的四個象限,也就是得多省著點心力、專注在第二象限:「不緊急但重要」的事。仔細想想,就是因為不緊急,所以這一象限的內容,往往一再被我們忽略、不斷向後拖延;但實際上,會將它們列為重要的,很可能就是因為這些才是我們內在潛在的人生目標與真正想做的事。 其實,所謂時間管理就是「取捨」吧,把取捨兩字拆開來看,應該說人生的前階段,重點在「取」 ,是從「必要東西的累積與獲得」中,去建構起人生,也或許在這個階段,我們無可避免會被許許多多第一、三象限中的事情給拖著跑;然到了人生的後半段,卻是應該在「捨」,是從「不必要東西的拒絕與刪除」中,也就是第一、三象限的退場,把自己心裡認為重要的,卻一直無法好好實現的第二象限給浮現出來。 總之,就是從「取得」走到「捨得」、從「加法」走到「減法」、從「緊急的」走到「重要的」。

低潮的時候

人在低潮的時候, 找一個不思前後、只說沒營養話、陪著你罵人的人,或許比找一個有修養智慧、開口就是心靈雞湯的人有用; 找一個悲觀消極、看得見你頭上烏雲、聽得懂你的黑是什麼黑的人,或許比找一個樂觀積極、眼見都是條條大路通羅馬、不懂你為何看不到光的人有用。 情緒的紓解,或許也是負負才能得正。

《中觀》與《中庸》一樣嗎?

《中觀》用字面的意思直譯,是「中」-「觀」,闡述的是佛教怎麼以「中」的智慧,來「觀(看)」這個世界。簡單來說,祂是一種觀察的方法,所剖析和辯證的是佛教的世界觀。如書中開宗明義道:「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由此句可知,佛教的「中」,是與「因緣生法」、「空」、「假名」這些意涵等義、緊密扣連的。而儒家《中庸》的「中」,則是不偏不易、允執厥中、無過與不及的一種處事原則與修養境界。相比之,佛教的《中觀》偏向萬物存在論的探討,而儒家的《中庸》則是心性工夫論的實踐。 當然,若就信仰層面、實踐層面來說,不論《中觀》或《中庸》,都是一種處世原則的依循、生命意義的提升、人生信念的引導,兩者在這些方面,能相互援引、會通的地方自是不少。然,雖有「相通」,卻難說全然「相同」,因儒佛二家的切入點、實踐方式、關心的、專長的、延伸的、追求的,都各有不同,也各有見地。最簡單的比擬,是如中、西醫之間,兩者雖都是在對治疾病、提升人的身體健康,但實際上中西醫的理論基礎、診斷方法和治療方式,都迥然不同,一概而論之,也等於是抹平了各自的專長與特色。 總之,《中觀》與《中庸》一樣嗎?應該說,不論回答相同或相異,都有失偏頗,是能令其「異中求同」,但也接納兩者「同中存異」,或許是較為理想的。 相關文章: 儒釋道之相較

讀書與寫作

讀書與寫作,不該用「相得益彰」、「相輔相成」這類的詞來形容,雖不致不對,但總還是過於刻意與用力了些。 應說(也或者是浪漫地說、理想地說),讀書與寫作,是一種出入間自然平衡的關係。書讀多了,想法就多了;想法多了,自然便想抒發宣洩,而不吐不快。此情無關乎是以閱讀來提升寫作,或以寫作來維持閱讀等等,而只是極其自然的、單純的、一出一入的平衡、有來有往的互動。 那麼,說「相映成趣」或許會比「相得益彰」、「相輔相成」好些;總之,不那麼作務實與利益之想,而只是單純體會兩者間的興味與怡然……

小愛的修行

都說修行要走入大愛,然而或許真正的修行在小愛。 大愛是清明,但許多時候,只是特意去避開人生的險,而選擇一條相對簡單、沒有煩惱與過多情愛牽纏的路; 小愛看似染塵,但其實是直迎各種人生可能的挑戰和試煉,真正在人心萬般難以捉摸與調御的愛憎取捨裡,一步步淬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