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7.19(一) 以我自己的經驗,雖然過去練字也是從楷書開始,但真正讓我感到在寫字上有所突破的,卻是接觸了行書,所以我是蠻建議楷行書一起看、一起學。大致原因有二:一是行書仍未脫離一個字的基本架構,只是用較為「靈活」、「直覺」的方式寫成,在早先常讓我出奇不意地突破許多瓶頸;其二,行書相較於楷書,可略微放鬆一些,對執筆尚不穩定的初學者,相對較容易寫成,也找到寫字的樂趣和成就感。總之,楷書、行書交錯練習,楷書注意結構,行書注意運筆;前者比較像學習寫字的「公式」,後者則是體會寫字的「感覺」,兩者相得益彰。 2021.7.20(二) 「每日小記」不知不覺寫一個月了,其實大部分人寫日記,主要是用來記錄生活,但我的生活其實十分貧乏、無事可記。以現階段來說,每天寫點東西,用意還是為論文書寫上思考的訓練,但這倒也不是要寫怎樣多正式的文章,反正就是每天讓腦袋做做運動,每天透過文字把生活的想法、感受理一理。「思路」跟「水路」都是一樣的,都要經常清一清、動一動,不然都是會瘀滯阻塞的。 2021.7.21(三) 想想,過分的「愛惜羽毛」也不是好事,我感覺到那裡面有著對「我」強烈的固守與堅持;而一旦產生這種感覺,不論得到或失去,都不會是舒服的。失去,會因「沒有」而痛苦;而得到,一樣是繼續陷在那個「有」的繫縛中,緊抓著綑綁自己的繩索不放。 2021.7.22(四) 問了幾家藥局,果然普拿疼都缺貨,新聞則是用「普拿疼之亂」來形容。最近的許多現象,也讓我覺得我們彷彿是在為某種時代作見證,老來述說時,「是你都不知道那個時候原來怎樣怎樣、全世界竟然怎樣怎樣……」而聽著的後輩,也許也會像聽天方夜譚般,覺得難以想像;就像我從前讀《十日談》,也會覺得那樣的瘟疫大流行,是離現實世界很遠的。在這樣的疫情下,或可多少「自我安慰」的,是我們這一代的人,畢竟一個個都是真實走過這段人類歷史大事的時代見證者吧? 2021.7.23(五) 這兩年讀書,寫作能力固然是進步不少;但相對的,口說能力也退步很多,感覺是有一點失衡的發展。明明同樣的內容,用文字就可以很輕鬆地表達;但只要經過嘴巴,就好像經過了一場地震,所有排序就會變得亂七八糟,然後說的坑坑巴巴、零零落落,而且這個情況似乎有些嚴重,連最基本的對話回應,好像也有這個問題……(今晚實在有些挫折,我感覺我嘴巴在動的時候,腦袋好像就不會動了,或即便有動,也是全攪在一起了...
「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沉。卻愁說到無言處,不信人間有古今。」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