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3.21(一) 小記寫到現在,多半是把它當成讀書心得來寫了。通常是讀書時的一些筆記或靈感,然後再嘗試用自己的話、自己理解的方式來表達。雖然每天字數不多,也沒什麼主題,說是「小記」,其實更像是「雜記」,但寫到現在快一年,也漸漸開始感受到它對自己在論文寫作上的幫助,下筆、思路,尤其是文章重心、主軸的掌握,都自覺進步、流暢不少。 2022.3.22(二) 這也讓我想起之前曾問指導教授,一天該花多久時間寫論文,他回答:不用多,一天半小時也沒關係,老師看我頗驚訝,又說:但是是每天喔!之後還在我的報告上寫了「日久見功」四個字。回想當時,畢竟覺得一本論文要完成,怎麼可能一天只需半小時?但現在想來,或許不無可能。如 這篇 所說,每天0.01的進步,一年便是37倍的成長。我自己便切身感覺到,同樣都讀一小時的書,現在能完成的進度、效果,是與一年前明顯不同的。 2022.3.23(三) 「學佛」在某些意義層次上,雖是重於「佛學」,但也不應貶佛學為空談、空知識。佛教視聞、思、修為三慧,其中聞(多聞薰習)、思(內正思惟)作為修行次第的基礎,便也代表著佛教對法義理解、思惟的重視。太虛大師說,清淨純正的信心,來自對佛「深刻清晰的認識」 [*] ,如此之信,方能穩固。換言之,有聞思為根基的修行,便如船之下錨,提供的是一種穩定、安定的力量,尤其在修行路上遇各種考驗時,驗收的就是這份決定信仰信心的馬步功夫。 [*] 《太虛大師全書.第十編 學行》,頁252。 2022.3.24(四) 聞、思、修三者,聞,是聽來的、理論的、老師的;思,是消化的、過程的、一半老師的、一半自己的;修,是實證的、行動的、自己的。可見「思」居中於佛教三慧,具有承上啟下、銜接轉換的重要功能,只是現今大部分的佛教信仰,多傾向強調「聞、信、修」,而非「聞、思、修」。實際上,入信應是在三慧的基礎之上,乃「聞→思→修→信」。 2022.3.25(五) 之前聽萬金川老師談自己的學思歷程時說:「當我可以講中國佛教史的時候,卻是我要退休離開講台的時候了」,這也讓我想到之前指導教授曾提到,人文研究者養成不易,經常是愈老愈值錢。兩位老師表達的,都是「時間」之於人文學科的重要,沒有一定時間的累積,很難顯出其中的深刻。或說,與其說人文學科是一門「學問」,更像是一種「意境」,意境不能單靠「研究」,還需要「意會」與「領會」,而這往往不是書堆裡能...
「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沉。卻愁說到無言處,不信人間有古今。」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