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0(一) 接前述,昭慧法師除了將「緣起、護生、中道」視為佛教倫理的基本原則,同時也以此三者作為「佛教vs社會」互動的原理、「出世vs入世」平衡的槓桿。總結來說,「緣起」是佛教核心的原理,因各種因緣的聚散分合,而有了我們所見現象界的運轉,這是就實際、客觀面而說的「實然」法則;由此實然,對應衍生出來的「應然」規範,便是「護生」;最後,依每個人不同的條件、因緣、能力、情境,去做無私、相對最好的抉擇,便是「中道」。簡言之,緣起是「實然法則」,護生是「應然規範」,中道則是「判斷準則」。 2021.12.21(二)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昭慧法師在思考倫理規範時,是以相當理性、邏輯、分明、條理的方式,在建構倫理系統。什麼樣的前因,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或各種因緣條件間,如何方方面面地交錯影響,他是盡可能去弄清楚、想明白,如「推演公式」般,要解構、解釋出當中運作的原理原則。這種教化方式,既有別於一般法師,也與華人社會以人倫、人情、感性、直覺為調性的倫理思維,有很大的不同。 2021.12.22(三) 昭慧法師思路之清晰,從其於 2016年在立法院「同性婚姻修法」公聽會上之發言 ,可見一斑。先不論支持與否,至少在影片中可見,昭慧法師對問題癥結的掌握,是十分清楚的,而對盲點在哪、爭議在哪,和我們慣常認知的侷限在哪,也是一語道破、切中要害,如自然主義的繆誤、傳統體制的變遷,及同、異性戀間問題爭議的釐清等等。這些論點不見得就是對的,也未必是讓反方滿意的,但在世代交替、舊價值鬆動、新價值待建立的現在,能在討論過程中,把雙方對彼此的誤解、成見點出來,刺激更深層的思考與周延的作法,也未必是件壞事。至少從影片的回應中可見,對「邏輯」重視的人愈來愈多,應也算是全民朝理性溝通、理性對話,不斷在進步著吧。 網封「戰神」! 釋昭慧兩千餘字挺同全文攏底加 2021.12.23(四) 昭慧法師的「弄清楚、想明白」,便好似他在與彼得.辛格教授討論倫理觀點時,是從倫理的基礎,談到倫理的源頭、倫理的起因,再到為什麼要有倫理、我們又如何依循倫理;或者是在談佛教倫理前,法師會先就關係規範倫理學中行為對錯的兩大理論:義務論(deontology)與目的論(teleology),談它們各是什麼主張、各有什麼優缺點,之後再一步步、循序推展出佛教的立場與觀點。如前述,是像「推演公式」般,經過一層層抽絲剝繭,與嚴密...
「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沉。卻愁說到無言處,不信人間有古今。」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