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寫字,毅力的養成

分時間、工具、心態、行動四個方面來說,還有一個重要的後記。

(一)時間:每天的練習
時間不在長短,少至一天五分鐘、十分鐘都好,像運動員要維持手感一樣,寫字時手部肌肉的協力協調,也是一種身體的記憶;每天練習十分鐘,會比一星期只有一天但寫一小時的效果更好。而且以我個人經驗,習慣的養成,最好要「每天」執行,間隔時間不要拉得太長。(我之前練字,是每天一小時;這一兩年,則是每天半小時)

(二)工具:用記錄激勵自己
過去我是用一張年曆,有完成功課時,就在當天日期打勾。沒能完成時,就找其它的時間「後補」,目標便是把這一年每一天全部打勾就是了。(對,是可以後補的,我也有過很多失敗的經驗,若沒有「後補」的彈性,通常只要停個三、四天,接下來就會放棄了……😆)

最近我則是發現了一個app:Productive,它的簡介是「協助您建立正面、改變生活的習慣規律」,雖是要付費的,但我一試用就愛不釋手,每天把當日功課劃掉,然後看著自己一天一天持之以恆、今日事今日畢的記錄,真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我現在每天的功課,是三項運動、論文、寫字、閱讀、日記,就這七件事,它可以分項記錄和統計)

(三)心態:想法的調整
說心態,可能抽象了些,但可以舉個例子。基本上,我們都會每天洗澡吧,而且不管有沒有毅力的人,都可以輕易做到。那為什麼不用刻意去練習和養成,我們就會每天完成它呢?說穿了,也就是心態,心裡上就認定它是每天「必須」要做的事,所以它「自然」到我們不會認為每天洗澡是件很有毅力的事。而寫字的習慣若要養成,基本上的心態也是要調整到如此,或在重要性的排序上,把它視為優先,也就是說它甚至不需要什麼理由,就是每天要做的事就對了。(目前我每天的七件功課中,運動就是第一序,排在論文、工作之前;而這半年,我只有四天沒有完成運動記錄)

(四)行動:隨時開始
其實,過去我一直不覺得自己是個有毅力的人,是到這幾年,才開始發覺自己有這方面的特質。這每天做一點一點小事的功夫,便是寫字帶給我的。而這幾年的心得,就如同有一句話說:「你不需要很厲害才能開始,但你需要開始才會很厲害」,毅力的養成也是如此,「你不需要很有毅力才能開始,但你需要開始才會很有毅力」,毅力其實是在過程中培養、練習出來的。

*重要的後記:
寫完以上之後,總覺得還有些部分沒能表達,它是在毅力養成之外的,但卻是我更想傳達給大家的。其實任何的特質,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好與壞,是我們談到了寫字的每天練習,同學問起,那便跟大家分享我的經驗和方法。

有毅力,大致說來是好的,但同樣的,有毅力的人,通常也比較固執、不會變通、不容易放下、生活單調無趣,這都是相對的。我們與其把毅力看成一個「優點」,倒不如視它為一個「特點」,是每個人與生俱來不同的「特質」。而了解自己,找到符合自己個性的特點、特質,其實是更重要的。

比方說,熱情、活潑、奔放、創意、變化,這些跟毅力一樣,都是很好的人格特質,但它們畢竟不適合我,所以我也不會勉強自己變成那樣;又或者說,我很有毅力,但要我每天下廚煮飯,一樣也是不可能的事。因此,任何的特質,其實都是跟著一個人的個性、興趣在養成的,兩者的契合度愈高,也愈能加乘發揮。

所以,與其說我鼓勵毅力養成,倒不如又回到我常說的,更鼓勵同學去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找到符合自己的特質;然後是在自信的、安住的、樂意的情況下順勢而為,那才是更棒的!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知道自己重要的是什麼

驚!44歲和60歲是人體兩大「斷崖式」老化關鍵期 如文章所說,今年44歲,確實是比較明顯有感覺老化的一年,頭髮白了許多,老花也增加不少……在比以往更常感覺到心有餘而力不足時,常讓我想到電影《阿甘正傳》中的這段話: 我不覺得人的心智成熟,是愈來愈寬容,什麼都可以接受;相反的,那應該是一個逐漸剔除的過程,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什麼、不重要的是什麼,然後做一個簡單的人。 這陣子,確實感覺到在客觀條件有限,即可用的體力及時間更需要珍惜與惦量著使用的情形下,人是應該得如上面所說的,學習逐漸剔除、學習知道自己重要的是什麼、不重要的是什麼。 由此想到時間管理的四個象限,也就是得多省著點心力、專注在第二象限:「不緊急但重要」的事。仔細想想,就是因為不緊急,所以這一象限的內容,往往一再被我們忽略、不斷向後拖延;但實際上,會將它們列為重要的,很可能就是因為這些才是我們內在潛在的人生目標與真正想做的事。 其實,所謂時間管理就是「取捨」吧,把取捨兩字拆開來看,應該說人生的前階段,重點在「取」 ,是從「必要東西的累積與獲得」中,去建構起人生,也或許在這個階段,我們無可避免會被許許多多第一、三象限中的事情給拖著跑;然到了人生的後半段,卻是應該在「捨」,是從「不必要東西的拒絕與刪除」中,也就是第一、三象限的退場,把自己心裡認為重要的,卻一直無法好好實現的第二象限給浮現出來。 總之,就是從「取得」走到「捨得」、從「加法」走到「減法」、從「緊急的」走到「重要的」。

低潮的時候

人在低潮的時候, 找一個不思前後、只說沒營養話、陪著你罵人的人,或許比找一個有修養智慧、開口就是心靈雞湯的人有用; 找一個悲觀消極、看得見你頭上烏雲、聽得懂你的黑是什麼黑的人,或許比找一個樂觀積極、眼見都是條條大路通羅馬、不懂你為何看不到光的人有用。 情緒的紓解,或許也是負負才能得正。

《中觀》與《中庸》一樣嗎?

《中觀》用字面的意思直譯,是「中」-「觀」,闡述的是佛教怎麼以「中」的智慧,來「觀(看)」這個世界。簡單來說,祂是一種觀察的方法,所剖析和辯證的是佛教的世界觀。如書中開宗明義道:「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由此句可知,佛教的「中」,是與「因緣生法」、「空」、「假名」這些意涵等義、緊密扣連的。而儒家《中庸》的「中」,則是不偏不易、允執厥中、無過與不及的一種處事原則與修養境界。相比之,佛教的《中觀》偏向萬物存在論的探討,而儒家的《中庸》則是心性工夫論的實踐。 當然,若就信仰層面、實踐層面來說,不論《中觀》或《中庸》,都是一種處世原則的依循、生命意義的提升、人生信念的引導,兩者在這些方面,能相互援引、會通的地方自是不少。然,雖有「相通」,卻難說全然「相同」,因儒佛二家的切入點、實踐方式、關心的、專長的、延伸的、追求的,都各有不同,也各有見地。最簡單的比擬,是如中、西醫之間,兩者雖都是在對治疾病、提升人的身體健康,但實際上中西醫的理論基礎、診斷方法和治療方式,都迥然不同,一概而論之,也等於是抹平了各自的專長與特色。 總之,《中觀》與《中庸》一樣嗎?應該說,不論回答相同或相異,都有失偏頗,是能令其「異中求同」,但也接納兩者「同中存異」,或許是較為理想的。 相關文章: 儒釋道之相較

讀書與寫作

讀書與寫作,不該用「相得益彰」、「相輔相成」這類的詞來形容,雖不致不對,但總還是過於刻意與用力了些。 應說(也或者是浪漫地說、理想地說),讀書與寫作,是一種出入間自然平衡的關係。書讀多了,想法就多了;想法多了,自然便想抒發宣洩,而不吐不快。此情無關乎是以閱讀來提升寫作,或以寫作來維持閱讀等等,而只是極其自然的、單純的、一出一入的平衡、有來有往的互動。 那麼,說「相映成趣」或許會比「相得益彰」、「相輔相成」好些;總之,不那麼作務實與利益之想,而只是單純體會兩者間的興味與怡然……

小愛的修行

都說修行要走入大愛,然而或許真正的修行在小愛。 大愛是清明,但許多時候,只是特意去避開人生的險,而選擇一條相對簡單、沒有煩惱與過多情愛牽纏的路; 小愛看似染塵,但其實是直迎各種人生可能的挑戰和試煉,真正在人心萬般難以捉摸與調御的愛憎取捨裡,一步步淬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