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20的文章

黑巧克力的聯想

(一) 純黑巧克力雖然對人體有許多好處,但卻因為它的苦味讓人卻步。於是,廠商為了讓它更有親和力、更有普及性,便開發了各種不同的口味。如此一來,巧克力雖然沒那麼精純,但卻讓更多人容易接受,享受到它的美好。 其實許多東西都是如此,原汁原味固然最好、最素樸,但往往也最粗澀、最難以進入;而經過再製的,雖未能全然「忠於原味」而有所增添,卻往往更具風味和創意,也更能獲得普羅大眾的喜愛。 佛法一路以來的演變,或可如此比喻。 (二) 黑巧克力雖然精純,但卻因苦澀,不像牛奶巧克力普及和討喜;也就是說,有些時候,原味也需要適度的調合,尤其是必須考量市場性和接受度時——其曲彌高,就難免其和彌寡。 佛學思想的流變,其實也是如此。例如,「常、樂、我、淨」四個字,在初期佛教經典,被喻為「四顛倒」,是我們對有為法執著的四種謬見,即「於無常執常、於諸苦執樂、於無我執我、於不淨執淨」,而此四顛倒,也是四念處所首要對治的;[1]但到了佛教後期,經過不斷地演變與再詮釋,「四顛倒」則轉化成了「涅槃四德」,變成了「無生滅、無煩惱、無束縛、恆常清淨」大乘涅槃所具足的四德。 雖然,「常、樂、我、淨」究竟應作「四顛倒」解,還是「涅槃四德」解,才更能符合佛陀法教的原意,總有不同立場的討論。但不可否認的是,經過轉化後,具正向、積極意涵的「常、樂、我、淨」,其實是為更多佛教徒所接受和嚮往的。 ------ [1] 《阿毘達磨俱舍論》:「此四念住如次,治彼淨、樂、常、我四種顛倒。……總觀所緣,身等四境,修四行相,所謂:非常、苦、空、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