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書名是謙遜,但作者講的謙遜,不是那種一直要人自我壓抑、自我削弱,或不斷提醒著你「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那種謙遜;相反的,書中所講的更像是一種「自信」,只是這個自信,是建立在「自知」上的,是「自信」知道自己哪裡好,也「自知」知道自己哪裡不好;也就是說,完整的自信,不僅是知道自己的強項與優點是什麼,也同時知道自己的侷限與缺點是什麼,後者更是決定「自信」與「自負」不同的關鍵所在。 而謙遜,就是上述「自信」加「自知」兩相協調後,所散發出的那種怡然自得、讓人舒服、讓人喜歡親近的感覺。所以作者說謙遜其實是一種「安全感」,這種安全感,根源於了解自我、接納自我。這種對自己認識的掌握、定位的清晰,會幫助我們擁有開放的心胸、柔和的身段,對周遭放下不必要的防備與比較心態,也對自己寬容,為自己選擇出真正適合的目標或生活方式。書中有句「你就是自己的圓滿」,讓人打從心底喜歡。 因此,與其說是謙遜,讀來卻覺得作者更像是叫讀者「如何自信」,而非就謙遜表面字義、容易讓人以為的「自抑」。自信與謙遜,不是相反的概念,而是真正自信的人,自然就會有相應的謙遜。
「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沉。卻愁說到無言處,不信人間有古今。」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