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倫是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倫理基礎,也是華人社會幾千年傳承中最核心的道德價值。它由禮法擔崗,是人與人之間關係、互動的準則,也是社會秩序最基本的框架。人倫與禮法是相繫的,人倫的表現在禮,而禮的內涵在人倫,如《晏子春秋》中,君令臣忠、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婦聽,為「禮之經」;君令而不違、臣忠而不二、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愛而友、弟敬而順、夫和而義、妻柔而貞、姑慈而從、婦聽而婉,為「禮之質」, [1] 或《荀子》〈致士〉篇:「程者物之準也,禮者節之準也;程以立數,禮以定倫」。可見,不論是禮的內涵或對象,都與人倫密切相關,是由君臣、父子、兄弟、夫婦等人際關係中合宜的應對進退,構成了禮的行為規範。 在證嚴法師的禮法觀念上,亦特別重視人倫。在其所著《有禮達理》一書,談禮的其一面向,便是「人倫章法」,是由正名分、守本分,規範起人際之間合宜的相互應對。因此,證嚴法師談禮,總是放在「克己復禮」的脈絡下來談,強調欲復禮,當先克己,當中克己所指的,無非人倫本分的實踐;而當人人能各安其份、各行所宜時,所展現出來的和諧秩序之美,便是禮。如其在〈克己復禮──回歸禮儀社會〉一文談到: 孔子認為禮樂制度是恢復社會穩定的良方,期能以「德」導向,在禮壞樂崩的亂世中,重建「長幼有序、上下有愛」的禮儀社會。 這就是我常說的「守本分」。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和責任。例如男眾,在家庭中扮演父親的角色,要盡好為人夫、為人父的本分;年輕人要懂得孝順父母、尊敬師長、用功讀書,盡好為人子、做學生的本分。人人守本分,就是有禮、懂禮、行禮的表現。 [2] 可見,「禮者,人道之極也」,盡人事即顯禮,如朝鮮哲學家丁若鏞對「克己復禮為仁」的解釋為:「仁者,人也,二人為仁,父子而盡其分則仁也,君臣而盡其分則仁也,夫婦而盡其分則仁也……凡人與人盡其分,斯謂之仁」。 [3] 意即克己復禮為仁,而仁無非人人各盡其分。禮的概念,其實是緊扣著「敦倫盡分」,由每個人善盡本分之責而來的。 對證嚴法師來說,此倫序非但等同禮序,也等同自然之序, [4] 如其曾形容人倫道德「一如推動星球運轉之力」,無形無相,但確實存在。 [5] 意即人倫之禮,無異於天地之道,此與《禮記》中說:「夫禮者,經天地,理人倫」,或朱熹解釋禮為「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也」一般,都是將禮與天理、與人道劃成等號,等同自然秩序、人倫日用來理解。在此脈絡下,可說不...
「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沉。卻愁說到無言處,不信人間有古今。」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