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底研討會上,有人提問到關於倫理可能會因時代變動的問題。我當時大概的回答是:佛教的法義,基本上便是從動態的緣起觀開展的。所以,以佛教的角度談倫理,應該本就是一個會變動、應該變動的議題;即便將佛陀時代的倫理觀與行為規範,原封不動地搬到現代社會,也不見得就是全然理想的。
後來想想,這樣的回答,只說了一半,大致是「隨方毘尼」的部分,即佛教的行為戒律,是可隨風俗民情,而有所調整、有所取捨。然這說的是「變」,可變、應變,但其實完整的佛教倫理,應該也包含了「不變」,變與不變,兩者必須同時存在,變中有不變,不變中有變,乃互為牽制、互為反省。「變」時,得思考「不變」,那個核心而不可易的概念是什麼;反之,「不變」時,得斟酌「變」,當中可更動的是什麼,又能更動到什麼程度。
當然,倫理議題之所以難解,往往是因為其牽涉複雜。但若以此中道的思考為最基本的原則掌握,先釐清何者不變、何者應變,後拿捏兼顧、平衡的方式,至少應是能助於我們初步劃開一些迷霧,作為一種思緒理路的前導。
-----
後記:
然而,或許倫理議題的爭論、無有定論,也就在於,你認為可變的,是我覺得不可變的;而我堅持不可變的,是你主張可變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