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21(一) 「擬家庭的人倫情感關係」,是慈濟一鮮明的特色。在這個交織宗教情感與家庭情感的大家庭中,有慈誠爸爸、懿德媽媽、慈青孩子、慈少孩子;稱呼證嚴法師的方式,也隨著不同的輩分,有「師父」、「師公」、「師太」的差異。因此,對慈濟人來說,至精舍總說「回家」,是「回」精舍,而不是「去」精舍,雖只一字之差,卻充分表達出慈濟人內心濃厚的、根源的、情感的認同與歸屬。 2022.2.22(二) 在這個大家庭中,作為大家長的證嚴法師,既是以人倫關係牽繫、凝聚彼此,也以此作為社會秩序的基礎。在其日常的開示教導中,屢屢向弟子提及身在家中為人夫婦、為人父母、為人子女的本分,到在外進入學校、職場、社會等不同角色生活,所要承擔的責任與義務。對證嚴法師來說,只要每個人能「安分守己」地在自己所屬的位置軌道上運行,社會秩序自然成焉。 2022.2.23(三) 「禮」在中國傳統社會,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影響中國人兩千年的道德生活與思想,是集體嚮往的一種和諧秩序。然中國人的禮,與其說是「規範」,更像是種「默契」,是出於人之常情而產生的自然而然的進對應退。 2022.2.24(四) 《禮記》中:「聖王修義之柄、禮之序,以治人情」,可說,「禮之序」是為疏導「人之情」,而由「人之情」也自然會推展出「禮之序」,兩者的關係既是「誠於中,形於外」,也如成語「禮為情貌」所說,禮乃情之外顯、情乃禮之內涵。 2022.2.25(五) 戰爭總論輸贏,但其實凡起硝煙,就無誰是贏家,它總是幾個人的口令,換無數黎民百姓的眼淚和鮮血。 我相信多數國家、多數人,都不希望有戰爭,只是當它來臨時,人能做的,何其渺小與有限。「和平不能靠善意,和平得靠實力」,今晚談話節目中這句話,映在腦海、久久揮之不去,它直指著現實,叫人不願承認,也不得不承認。 2022.2.26(六) 直覺倫理強調「情」,是藝術性、意境性、情感性的;理性倫理強調「義」,是概念性、功能性、邏輯性的。前者以遇事的直覺、感受及情緒為依,乃「由感而發」;後者以事理的評估判斷作導,乃「以理為憑」,義的本義即「正理」。 2022.2.27(日) 理想中與年輕一輩交流宗教,或許是帶著我們的宗教素養,和人生歷練後的視野與格局,走入「他們的世界」,去回答他們的人生困境和疑惑,而非執意要他們走入「我們的世界」、聽我們喜歡的道理。退一步想,宗教的本意不也就在解人生的惑、尋人生...
「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沉。卻愁說到無言處,不信人間有古今。」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