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一個社會議題的志工會議上,中間空檔時一位公民老師跟大家閒聊,說班上一個女同學來找他,原因是女同學覺得班上有位A同學很可憐,經常被大家排擠,但女同學因為怕得罪多數勢力,不敢站出來為A同學說話,更擔心若強出頭,自己說不定也跟著被排擠。但僅管裝作視若不見,女同學心裡卻還是很過意不去……
我原以為公民老師的回答,大概是霸凌同學是不對的、要有正義感、要跟老師報告等等,結果他告訴女同學的卻是,「這就是一種選擇,妳若為A同學伸張,那確實有可能被排擠;而妳當然也可以不動作,那要面對的便是自己良心的譴責。事情沒有標準答案,就看妳選擇的是哪一個、準備面對的是哪一個。」
我不知道這個答案是否符合教育工作的標準,但卻是我聽過印象最深刻、最寫實也最開放的回答。離開了課本、離開了校園,我們愈是發現很多的現實情境,並不是我們所學的只有對或錯的答案。是與非、對與錯,有時交錯、有時重疊,也有時甚至是完全對立相反的;而難的從來不是是非對錯的判斷,而是抉擇的勇氣和情境的處理。
是非對錯可以一下子截然兩分,但抉擇的勇氣和情境的處理,卻需要因時、因地、因人、因事不同的回應。而公民老師所做的,只是引導女同學跳開既定的框架,沒有想對想錯的問題,只有怎麼想、怎麼主張的衡量,並讓她從這個過程中,去觸發、抉擇自己的行動。
孩子需要正確的引導,這點無庸置疑,但「正確的引導」卻未必等於「絕對的答案」。當然,引導思考不如下指導棋快速,思考需要經過消化、沉澱,甚至是時間歲月的累積,但學習用不同的角度看事情,關懷的格局便也愈寬廣,相對的,人生也愈寬容。
我想公民老師便是想將孩子的思考,拉開到另一種視野。事情沒有絕對,只有你怎麼選擇,和怎麼面對你的選擇;而這樣的思量與取捨,不也更近於多數時我們所遭遇的真實人生情境?
我原以為公民老師的回答,大概是霸凌同學是不對的、要有正義感、要跟老師報告等等,結果他告訴女同學的卻是,「這就是一種選擇,妳若為A同學伸張,那確實有可能被排擠;而妳當然也可以不動作,那要面對的便是自己良心的譴責。事情沒有標準答案,就看妳選擇的是哪一個、準備面對的是哪一個。」
我不知道這個答案是否符合教育工作的標準,但卻是我聽過印象最深刻、最寫實也最開放的回答。離開了課本、離開了校園,我們愈是發現很多的現實情境,並不是我們所學的只有對或錯的答案。是與非、對與錯,有時交錯、有時重疊,也有時甚至是完全對立相反的;而難的從來不是是非對錯的判斷,而是抉擇的勇氣和情境的處理。
是非對錯可以一下子截然兩分,但抉擇的勇氣和情境的處理,卻需要因時、因地、因人、因事不同的回應。而公民老師所做的,只是引導女同學跳開既定的框架,沒有想對想錯的問題,只有怎麼想、怎麼主張的衡量,並讓她從這個過程中,去觸發、抉擇自己的行動。
孩子需要正確的引導,這點無庸置疑,但「正確的引導」卻未必等於「絕對的答案」。當然,引導思考不如下指導棋快速,思考需要經過消化、沉澱,甚至是時間歲月的累積,但學習用不同的角度看事情,關懷的格局便也愈寬廣,相對的,人生也愈寬容。
我想公民老師便是想將孩子的思考,拉開到另一種視野。事情沒有絕對,只有你怎麼選擇,和怎麼面對你的選擇;而這樣的思量與取捨,不也更近於多數時我們所遭遇的真實人生情境?